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究竟应不应该创新?又该如何创新?这一直是非遗保护所纠结的问题。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所创作的作品也不可能不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非遗的基因是不变的,但在这不变中,每一代传承人的思考和人生又会汇入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非遗传承恒定性和流变性的统一。
历史发展到今天,非遗传承中的创新问题再次摆在了当代传承人和对非遗感兴趣的创意设计工作者面前,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在日前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融合国际论坛暨首届前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上,业界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得出一致意见,即对于非遗的继承,关键在于完整性,传承人不仅要继承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所从事的技艺的历史,包括这门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代表性人物的经验,甚至所衍生出的其他艺术的经验。只有建立起这样完整的认识,创新才有一个结实的根基,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才可能是继承了深厚文化内涵的精湛艺术,否则连前辈的技艺还没有掌握,就谈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代传承人应该思考创新的时代性问题,因为就技艺本身而言,历代前辈精益求精,已经达到高峰,当代人可能很难在这方面有所超越,同时也很难穷尽前辈们的所有经验,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所以,当代传承人以及创意设计工作者应该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否代表今天这个时代的某些特质,是否符合时代的趋向。
“我们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传承人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然后再进入市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马文辉说。
但是,无论怎样创新,非遗技艺应把握一个核心要素,即不能放弃手工技艺,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用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也可以做出很精致的作品,传承人一旦放弃传统的手工技艺,那么也就与一般的现代高科技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丧失了手工技艺所特有的生命性。
此外,随着生产材料、生产工具的不断变化,非遗技艺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原材料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比如,以唐卡为例,其所使用的原料既可以是矿物原料,也可以是现代的化学原料,两者市场价格差别很大,成本差别也很大,但一般的消费者辨别不出来,那么,究竟是用最地道、最传统的原料,还是为了谋求利润空间,使用便宜材料,基本要依靠传承人的文化自觉,能够不受市场的影响,坚守手工技艺的信念。
非遗的传承在技艺上不能被科技所取代,但在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经营运作上却可以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这也是遗产保护的一个环节。
在本次论坛上,“e飞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交易平台举行了品牌发布仪式,并宣布网站将于近期上线。“e飞蚁”是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和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指导下成立的文化机构,是一家非遗主题的垂直电商。它依托国家非遗产业数据库,营销非遗产品,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推广平台。该平台采用的是和淘宝网一样的O2O(即线上到线下)模式,线上交易平台对接的是线下“前门·华韵”国家非遗产业园等多个非遗产业园。
该平台的运营方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林涛表示,现在非遗界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很多非遗传承人80%的时间花在了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只有20%的时间才能专心创作,即便如此,由于个人力量有限,以及非遗是小众市场等原因,其实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对于非遗艺术品有兴趣的消费者也有顾虑,主要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真伪问题,二是值不值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难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电商平台来解决。比如,对于真伪问题,依托非遗产业数据库,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有“身份证”,可以追溯流通的过程。而对于价值问题,则是后期推广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要让消费者信服非遗艺术品价值很高,需要长期铺垫才能水到渠成。(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婧)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
已是最后一篇
-
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