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揭晓,彝族舞蹈《情深意长》等6个节目获得最高奖项“作品奖”,另有12个提名奖、27个“十佳作品”荣誉称号,独舞演员冯敬雅获组委会特别奖。
笔者有幸现场观看了这次评比。作为一个舞蹈爱好者,不得不说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越来越好看了。好看,源自编排之精心、舞技之精湛、服饰之华丽。但也不得不说,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越来越不“民族”了。
顾名思义,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以中国各民族风格舞蹈内容为主,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但是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不少评委、观众对某个舞蹈究竟属于哪个民族只能是“猜猜看”——原以为是北方民族的舞蹈,但分明看到了西南民族的动作;自认为表现的是草原的辽阔,却意外听到了高原的高亢……这个节目究竟是哪个民族的?民族特征不明显成了本次评选中凸显出的最大问题。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最高级别的评比,参评本次“荷花奖”的节目是从全国500余个节目中遴选出来的。如果它们还出现这个问题,可见,民族属性不明、地域不清,已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为,民族民间舞与当代舞的本质区别就是其民族属性。清晰明确的民族辨识度应该是对前者最基本的要求。正是有了抖肩、动脖、扭胯等经典动作,才能让观众在欣赏时准确辨识出蒙古、新疆、傣族舞蹈的不同,才能更好地领略各民族舞蹈的精妙。试想,剔除了这些最具特征性的舞蹈元素,我们何以区分各民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源自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而产生出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爱情友谊的民间歌舞,都是各自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呈现。改变或放弃民族属性,从小处看,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往大处说,是对民族文化的忽视。
笔者并非主张民族民间舞只是一味地守旧、不要创新发展,而是强调创新发展要把握好“度”。当年,民族民间舞从乡间走上舞台时,也对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动作进行了改编。但必须认识到,这些创新和发展都只是“提炼”,每种改编都是该民族文化基因的反映,而不是“转基因”,更不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基因。
作为民族生活生动呈现的民族民间舞,如果其文化基因不纯正,最终导致的可能就是民族属性的弱化甚至变异。因而,当下的民族民间舞创作者应该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舞蹈语言,唯有此,才能确保不改变或不弱化舞蹈的民族属性。
失去了民族特征,那么民族民间舞所站立的舞台,恐怕也就塌陷了。(李韵)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快乐暑期不应被补习“霸占”
已是最后一篇
-
快乐暑期不应被补习“霸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