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BBC拍摄的中英教师与学生“对决”的纪录片在国内引发关注。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中国老师带领的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左右。这说明,在应试教育方面,中国老师的对手恐怕并不多。
看到中式教育胜利的一幕,中国网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从民族感情的角度来说,中国经验被再一次证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又为对应试教育的诟病增添了一丝合理性。其实在笔者看来,最后中式教育扬眉吐气的一刻,倒不如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相拥而泣的一刻更动人。这部纪录片播映之初,就引发了热烈讨论,文化之间的冲突点缀着师生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国老师需要权威,英国学生重视平等;中式教育强调纪律,英式教育看重个性。很快,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尺度,就要往咂摸文化差异、调侃文化冲突的方向滑过去。好在,最后师生的相拥,似乎在不同文化之间,达到了交融与体谅。
其实仔细想想,文化的差异或许并不如想象般显著。所谓一些可以冠以“国民性格”的文化基因,看似深邃,其实产生的原理却非常简单。就好像中式教育习惯权威与纪律,固然有文化传统的惯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竞争激烈,而不得不采取的重统一、轻个性的高效率模式。英式教育之所以看似任性与随意,其实在中国老师看来,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完善,学生不需要太努力,这个结论未必严谨,但触摸到了一些问题的实质。
文化很容易发生碰撞,文化代表了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容易既让人自负,也让人轻浮,觉得自我文化优越,又对他者文化缺乏尊重。大家的理念不同,也许只是站的位置不一样,看的风景有差异。有时文化的碰撞,只是一些偏见与标签的冲突,甲说乙是狭隘,乙说甲是迂腐,其实真能敞开胸怀站在对方的角度,会发现对方文化看似难以接受的部分,却非常容易理解。
通过这部纪录片,并不一定得出我们的教育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结论,但差异明显的文化最后相互体谅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别说异国之间,就是一国之内,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很常见。小到吃不吃狗肉、跳不跳广场舞,大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接,都会出现碰撞和摩擦。最好的办法,其实就像中英师生一样,能平心静气地融入一段时间,相互理解之后,即使仍保留自己的看法,却可以体谅地相拥,实现妥协的智慧。这或许是在多元社会声音当中,凝聚共识应该有的态度与做法。
交流是文化的真意,有时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自己。(王子墨)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向天价节礼开战
已是最后一篇
-
向天价节礼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