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房的角度看,刚过去不久的电影暑期档可谓火热。但火热之中也藏有若干“冰点”:两部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斩获奖杯不断、点映亦是场场满座的电影《少女哪吒》及昆曲电影《红楼梦》“还没上映就被下线”,院线排片几乎为零。
这两部电影的票房不够炫目,是意料之中的事。没有“粉丝”经济、没有明星噱头、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在当前商业规则支配下的电影市场里,要获得票房成功实在太难。即使如《大圣归来》这样高票房的电影,导演田景鹏也坦言,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历经坎坷,由于经费不够没钱做宣传,对票房都“没太敢想”,幸亏“自来水”托起了票房。可惜,并非每一部电影都有这样的好运。但对于制作精良且口碑不错的影片遭遇的“零排片”,还是值得深思的。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达到296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增速全球第一。但这样的市场恐怕还难言成熟。院线上的电影,多数是一味迎合大众趣味的商业大片,通过不断堆高明星成本和宣传代价来获得观众的追逐。市场缺乏细分,影院的排片千篇一律,根本没有情怀的存在空间。比如《红楼梦》甫一上映,有相当多的昆曲爱好者表示出了兴趣,但是却找不到上映的影院,只得悻悻而归。因为口味不够大众,就得销声匿迹;因为票房不够可观,就遭遇“零排片”。这对于非商业电影来说,试错成本太高了,市场呈现单一和同质化的面貌,扼杀了很多创新和突破的努力。
休闲娱乐是许多观众对电影的主要诉求,这无可厚非。但电影还是一种文化艺术,它不仅仅承担着娱乐功能,还具有审美和教育等艺术功能,需要寄托价值和理想。如果观众对电影的诉求一直停留在娱乐上,那对市场将是一种纵容和误导。尤其是很多不受票房青睐的电影,不受大众欢迎,可能是由于当中一些元素是超前的,是突破既有审美趣味的,是具有成长为时代风向潜力的,难道就应该找不到成长的土壤吗?就好像“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的命题,成熟的市场应该提供一再试错的机会,应该能开辟一块地方让“火车”自由奔跑、不断改进,不然又哪有看到“火车”一骑绝尘的那一天?
与《少女哪吒》和《红楼梦》上映时间撞车的,是《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96%的排片份额都被后两部作品瓜分了。笔者无意于探讨究竟何者的艺术价值更高,毕竟任何电影都有指向的目标受众,无论怎样不被理解,但艺术价值的选择是自由的。只是若干年后,当人们回眸我们今天的电影艺术,如果只能看到“颜值”“炫富”“小鲜肉”这些元素,会不会有一丝悲凉?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而言,在票房之外,还应有情怀。(程龙)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最严奶粉新政”能否堵住安全漏洞
已是最后一篇
-
“最严奶粉新政”能否堵住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