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或许是理解“女生扶老太被讹逆转,3名目击证人指证女生撞人”的一个独特视角。新闻传播具有议题设置功能,如果传播者所设置的议题与公众议题相符,则传播效果较好,议题就会引起舆论共振。但有时,传播者的议题设置可能出现偏差,它源自事实报道的片面——当公众刚开始接受一种说法,舆论刚开始成形时,人们忽然发现,之前所传播的信息不实或有待确认,这种转变让公众措手不及,也容易表错情、会错意。这种现象导致了舆论的反复,也加剧了公众焦虑。
至于扶人者到底是被冤枉的,还是确实撞了人假喊冤,目前还不得而知。问题是,新闻反转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存在,即便真相得到了厘清,信任却已经缺失,焦虑也必然加重。所以,在等待真相的过程中,必须追问:为何会出现新闻反转,它造成的危害是什么?新闻反转频频,媒体公信力将受到影响,人们的判断也无所适从;更严重的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也将变得模糊和摇摆,很难再去相信别人,信任的只有自己。就像,人们刚刚谴责完诬陷人的老太,却忽然发现自己可能被忽悠了,成了别人借机表达的工具。当然,从已有信息来看,这在目前也是一种假设。
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一旦新的不同信息传来,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过于匆忙和武断。
新闻反转的第二个原因,是记者报道失实与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记者要有受众意识,只有有了强烈的受众意识,记者的传播才可能实现其效果。但是这种受众意识不是一味迎合受众,更不是对受众某种焦虑的刺激。遗憾的是,一些记者和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反转本来也是新闻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有时,接近真相一时存在难度,媒体需要通过不断的“有机运动”来逐渐接近真相;所以,对于非主观出现的事实瑕疵,不必苛责。但是有些新闻反转则带有着强烈的炒作成分,出现反转并不是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是传播者利用人们内心的刻板成见和焦虑情绪做文章。因此,在审视新闻反转现象时,既要看到传播者把关意识的缺少,也要看到人们内心存在的刻板成见与情绪焦虑。
只要上述两种东西还在,新闻反转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就不会绝迹。而始作俑者,可能是当事人,也可能是记者。(乾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投入上百亿的“星光计划”为何结局惨淡
已是最后一篇
-
投入上百亿的“星光计划”为何结局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