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采访邓兴旺,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传奇人物,16岁入北大,36岁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日前全职回国筹建北大农学院,打算用后半辈子做点对中国农村有益的事。采访结束,意识到自己忘了问他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回国。发去微信,很快有了回复,是路遥的散文诗《祖国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祖国到底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文字,我没有理由怀疑手机另一端的真诚,不为职位、不计酬劳,除了对祖国的依恋,已无法找出其他答案。正如以前采访时多次听过的:到了国外,你就会发现,你比想象中更爱身后这个国家,会爱到热泪盈眶。因为,那是家、是根。
这样的情绪表达,在另一件事情上也得到印证。不同的是,这次的主人公是更为年轻的群体。
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再拿几个诺贝尔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令人惊讶的是,这观点在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竟引发了极大的共鸣。他们在微信、校园BBS上,用转发、评论的方式,热烈地表达着观点与情感,关于科研、关于诺奖、关于中华民族之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谁说青年信仰缺失,谁说青年迷惘、无担当,谁说青年只会谩骂、解构与不满,其实在每一个青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国家最深挚的情感,他们只是在用一种同父辈不同的,更彰显自我、更有个性的方式表达,他们只是不屑于将情感停留于口头、挂在嘴上,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被引爆后再尽情抒发。
难道不是吗?你看,《我是演说家》的直播现场,90岁老人欧兴田为一句承诺守护战友陵墓30年的故事打动人心,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其中,绝大多数是含着热泪的青年人;你看,不久前,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后,网络上,代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马云、张朝阳、刘强东等人的西装被网友们逐一评点,戏谑调侃的背后,其实是一代青年人对于中国人能够自信、得体、从容地行走于国际舞台的迫切期待。
由此看来,“青年”与“爱国”,从来都不是相悖的关键词。青年人只是想时刻表达自己的不因循守旧,不随波逐流,追求独立思考、个性创造与大胆想象,而这,恰恰是当代青年的最宝贵之处。当然,当个性表达遇到国家与民族,应以信念、理想与担当为前提,毕竟,只有青年人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爱国青年,青年爱国。期待青年人将爱国的情感尽情释放,不再羞于表达,不再标榜解构与不满,期待社会理性看待青年人的表达方式,正确引导。从今天起,让一代青年以爱国为青春的注脚,热烈、生动,该多好!(赵婀娜)
- 上一篇:
-
爱国,存在于点滴之间
已是第一篇
-
爱国,存在于点滴之间
- 下一篇:
-
静静等待 梦想长大
已是最后一篇
-
静静等待 梦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