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意”往往可怕,因为它彼此激荡,带来惊人的后果:初期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私心,可一旦说了出来,有人应和,则刚开始不以为意的人也犯嘀咕,进而被裹挟,成为帮腔者,而这样的人越多,则最初的主张者就越自信,跟随者也越信以为真,终于小事变成大事,直至践踏规则而不惜。
河南濮阳市一8岁男孩因发育略迟,在同学家长联名反对下,无法上学,校方称正在协调,但至今没有结果。
家长们的心态不难理解,无非是担心这孩子影响课堂秩序,耽误自家孩子学业,虽有些自私,但也属人之常情。
学校则比较尴尬:一方面,按法律规定,学校不能拒斥这孩子,剥夺其受教育权;另一方面,众怒难犯,更何况几十名家长围着校门口施压。
对被拒孩子来说,则更为无辜,发育迟并不是他的错,为何要他受惩罚?如果这么小就被社会排斥,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
从该个案看,是典型的“众意”与“规则”间的对抗——规则很丰满:受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受法律保护;可“众意”很骨感:谁影响了我的利益,我就跟谁死磕到底。
“众意”往往可怕,因为它彼此激荡,带来惊人的后果:初期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私心,可一旦说了出来,有人应和,则刚开始不以为意的人也犯嘀咕,进而被裹挟,成为帮腔者,而这样的人越多,则最初的主张者就越自信,跟随者也越信以为真,终于小事变成大事,直至践踏规则而不惜。
这与自然界的动物很相仿,一鹿惊跑,群鹿随之,其实别的鹿未必看到猛兽靠近,但跟着大家跑,总是不错的。从进化角度看,这不失为正确的生存策略。
但,鹿是想象不到城市的,更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今天人类却已享有了这一切,可我们的动物本能却没能同步进化,我们还没真正形成适应当下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依然喜欢随大流、凑热闹。对于这种进化滞后的现象,需教育、文化、传统等加以遏制。读习近平总书记曾推荐过的《联邦党人文集》,令人惊叹的是:书中诸公在讨论问题时,不论意见如何冲突,立场如何对立,却始终秉持理性、平和、包容的态度。比如奴隶制是否应废除,这涉及道德底线,可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愿承认现实,以暂时搁置此话题的方式来谋求共识。
其实,每个讨论者都会有人性私念,都会有彻底消灭对手的闪念,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尊重规则,不论是《联邦党人文集》,还是《常识》,都强烈地体现出对“众意”的谨慎,坚持将其纳入到“规则”的框架中。
历史可以是1+1大于2的正和博弈,也可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其差别就看“众意”和“规则”,谁在谁之上。通过这一个案,让我们警醒:在今天,以“众意”压“规则”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该如何减少这一现象?为什么有“规则”却没能赢得尊重?这需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去做更深入的思考。(蔡辉)
- 上一篇:
-
方便老人别成了方便自己
已是第一篇
-
方便老人别成了方便自己
- 下一篇:
-
电影评论不应脱离文本
已是最后一篇
-
电影评论不应脱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