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中引起热议,作者将网购形容为“爆买垃圾货”,甚至表示“我们是否想过,那些‘真品’店都被挤垮之后,未来我们要买到一件‘真品’,到哪里才能买到?”
果真如此吗?要反驳这一观点并不难。
在今年天猫“双11”的商家销售排行榜上,小米、华为、苏宁易购、优衣库、魅族排名前五位,都是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国美在线客单价突破2300元,无论品牌还是金额,都和所谓的“垃圾商品”相去甚远。即使在农村市场,不管天猫还是京东,大家电都成为最热销的品类。
作为新兴消费方式,网络购物如今已经有了全新面貌——网购既不是便宜过时产品的代名词,更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出货口”。
从消费者端看,网购消费者已足够成熟和理性。一方面,他们希望价廉物美,但更重视性价比,会将价格与品牌和包括配送、售后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放在一起综合考量,“当日达”“承诺达”“线上购买线下退换”等创新服务因此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消费者还在通过跨境海淘、反向定制等线下很难实现的方式,释放着自己的消费潜力,实现着新增消费需求。从这两方面来看,将网购产品一并归为“垃圾货”,无疑是轻视了消费者的精明。
从制造端来看,清仓甩货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已不再吃香,品牌厂商们也已摆脱了传统“渠道为王”的单向品牌建设方式,开始通过精准营销、口碑营销等线上方式进行品牌传播和塑造,拉高“微笑曲线”的嘴角。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制造者们还在不断归纳和预测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甚至上推至模块化生产、柔性供应链,开始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包括进、销、存在内的整个流程,响应消费者个性化、碎片化的消费需求。从这些变化来看,将网购视为“爆买垃圾货的快乐”,显然无视了“互联网+”带给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当然,网络购物不是一片净土,假冒伪劣和侵权商品、“挂羊头卖狗肉”的垃圾商品也并非全然绝迹,尽管它们并不是当前网络购物的“主流”,政府管理部门和广大平台运营商依然要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加强打击力度,为网络购物创造更为诚信的大环境。
新技术的革命不可阻挡,新兴消费模式的活力也不能无视。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将网购产品一棍子打死并不明智,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将技术与传统流通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1+1>2”的乘法效应创造多赢局面,寻找到消费升级的最佳路径。(陈静)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北京晨报:微信拉票能消停吗
已是最后一篇
-
北京晨报:微信拉票能消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