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这首短短只有13个字的诗,在岁末年初引发热议。这首“迷你”短诗是湖北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奖金10万元。
这到底算不算一首好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确实是一首非常“值钱”的诗。一个字价值7000多元,舆论场里热议最多的就是这首短诗每个字的“价格”,以此考量这首诗的价值。经济学的范畴内,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耳熟能详: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文学范畴里,一首诗的价值自然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但让人瞠目的“价格”却可以将此生发成舆论热点。
客观说,如果不是“一个字高达7000元”的高额奖金,咸宁诗歌大赛未必能走进公共舆论场。在当下,诗歌早已成为一种非主流存在。虽然说那些“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微信号订户动辄十万、数十万,但更多“订户”恐怕只是将诗歌作为深夜里的催眠曲而已。当下在我们享用的精神产品中,诗歌的地位远低于电视、电影以及小说,在公共场合消费诗歌依然让人感觉羞涩难堪。
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市场范畴,诗歌都算不上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但诗歌又时常会引爆舆论。看上去这似乎是个悖论,稍加剖析却不难发现,真正引爆舆论的往往不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的附属品。就像咸宁诗歌大赛中的这首获得一等奖的短诗,一些人在谈论这首诗的“价值”,更多人盯着的却是它的“价格”。无论主办方的初衷是否在拿奖金博眼球,事实上最博眼球的恰恰是“一字7000元”的“价格比”。
2014年咸宁举办首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是江西籍诗人邓诗鸿的《咸宁辞典》,共有138行,字数长达2000多字,最终捧回奖金50万元。2015年第二届大赛与第一届相比,奖金设置上虽然少了很多,但仍然是奖金“性价比”极高的大赛。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大赛,用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济民的话说,“主要是为了提升咸宁城市形象,擦亮‘香城泉都’城市名片,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咸宁,提高咸宁知名度、美誉度,同时繁荣华文诗歌创作。”由此可以看出,大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提升城市形象,二是繁荣诗歌创作。
重金能否繁荣诗歌创作?当然不能。都说在中国诗歌关乎心灵,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光靠重金打造不出优秀的诗歌,也繁荣不了诗歌创作,一字万金的创作,只会让艺术徒增功利和浮躁。所以,具体在诗歌大赛中,主办方更大的诉求应该是打造当地的城市名片,诗歌大赛只是打造城市名片的一个载体而已。
在城市名片的经营策略上,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载体。以诗歌创作为路径打造城市名片不是什么坏事情,多一些文化气息,总好过那些想方设法攀“名人故居”高枝儿的惯常策略。围观者只需看清这其中的诉求关键,13字的短诗到底值不值10万元,舆论场里这沸沸扬扬的争论,答案自然也将浮出水面。(陈方)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激发全面小康的“群众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激发全面小康的“群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