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高原上的天鹅,深秋在乌蒙山区振翅觅食,到春季就飞到遥远的青海湖畔,筑巢育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从云南到青海,鹏程万里,不畏辛劳,从无怨言。
像英雄史诗般,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的大地上也流动着这样一批“天鹅”,一只2.7亿人的队伍。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为城市这头的繁荣,为乡村那头的悄然变化,勤勉无期。他们,挥洒着汗水,积攒着一点一滴的劳动技能、管理经验和财富。他们劳作的背影后面,伴生着一个特有的乡村儿童成长现象:6000多万留守儿童、3500多万流动儿童。
数字是静止的。但数字背后的震撼力,却是无比地惊人。
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别人生初年的轨迹:平静,深刻。4年前的一个夏天,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汉明村,一个秦岭脚下的小山村,记者遇到3岁的留守儿童李佳欣。出生6个月,爸爸妈妈就离乡到南方打工去了,两年左右才回来一次。在小佳欣的记忆中,他们只是一个情感符号。算起来,她已经7岁了,属于她的亲人,抬眼可及、伸手可摸的,只有拉扯她长大的奶奶。6000多万个留守儿童,就有6000多万个小佳欣,6000多万对无奈的父母。谁来抚慰他们的父女和母子深情呢?这一半,那一半,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留下的难题。
每一个流动儿童,都有一个风雨兼程的童年记忆和融入城市的心理阻隔,平静、深邃。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胡同里,女儿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李小南总是沉默寡言,只有在父母开的小卖部里,才能看到他上蹿下跳,像绕梁轻飞的燕子。未谙世事的女儿总是羡慕小南,因为店里有卖不完的棒棒糖和弹球,有吃不完的花生和巧克力。但每当孩子的爸爸在学校门口接李小南放学时,我们很难看到孩子轻快的身影。3500多万流动儿童,大包小包跟着爸爸妈妈从老家来到陌生的都市,又大包小包地跟着父母回到越来越陌生的乡村。这边城,那边村,两头都很陌生的地方。
数字背后的深刻,呼唤着帮助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紧迫。他们是未来中国的一部分。和其他儿童一样,他们越来越硬实的肩头,将承担着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艰巨使命,承担着生产做工、保卫国防,实现中华民族同世界融合发展的神圣责任。他们和其他儿童一起,承载着中华民族绵绵不绝、薪火相承的永恒。
帮助孩子,不惜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毋庸置疑,中国发展积淀的财富毋庸置疑。这些,为帮助孩子创造了坚实的经济条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使乡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政府投入的温暖。种种投入,犹如星汉,难以数清。
帮助孩子,政策加力。城乡户籍统一制度正在推行,流动儿童将慢慢融入城市,留守儿童将在家乡享受逐渐赶上城市的公共服务。当然,现在还需要时间来弥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帮助孩子,体制还要完善。核心是要不断优化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逐渐消除产生留守和流动儿童现象的机制性原因。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不完全的城镇化在所难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现象的产生,同我们不完全的城镇化密切相关。这,并不奇怪。不断完善城镇化,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候,就是我们停止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担心的时候。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孩子们的世界中,留守和流动必将成为过去。这,同样需要时间。(高云才)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
已是最后一篇
-
“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