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提升市民人文素质
发表时间:2016-04-09   来源:光明日报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升新市民和原住市民的人文素质,将决定城市化的高度和质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培养市民人文精神: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转型时期,各国都出现过城市居民贫困、宗教民族冲突加剧、犯罪率上升、居民素质下降、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能动力量,市民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城市发展的走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市化率也达到了50%以上。未来,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同时,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避免或化解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

  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将进入“转型提质”的新阶段,城市化的推进不仅在于速度,而且更要着重质量。城市化的质量不仅需要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提升,而且需要着力培育市民的人文素质,提升新老城市居民的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观念。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关系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是“一次革命”:必须实现理念、认识、政策、措施“四个转变”

  一是主体的转变。政府应当逐渐转变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发挥桥梁的作用。作为城市发展主体的市民应当有对自身行为的内省和对自我素质的追求,应当强化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投身其中,主动成为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工程的建设者、推进者,并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增进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行为自觉性。二是手段的转变。一方面,要注重“工具”创新,优化工作载体。另一方面,要注重“方法”创新,优化工作方式。多形式、高质量推进群众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以实现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同步提高。三是对象的转变。在以往的工作中,市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强调的是部分群体的提高,着力点放在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教育上,而对于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市民、农民工等群体不够重视。各级政府要同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整体提高市民人文素质。四是目标的转变。城市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城市是否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升市民的人文素质既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又是推进城市化的目的。新型城市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城市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提升全体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实施“千城万镇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市民人文素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必须找到强有力的抓手和载体。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应在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和数以万计的小城镇中启动实施“千城万镇人文素质提升工程”等专项工程,多渠道地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主要对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进行普及宣传;二是对人文思想的宣传和普及,主要是对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的人文思想、文化理念进行宣传普及;三是对人文方法的宣传和普及,主要对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进行宣传和普及,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四是对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普及,主要对人文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普及。

  “千城万镇人文素质提升工程”是一个中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在城市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每个城市的市情制定实施规划,分时期、分层次、分区域地开展。每一个城市都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建设、传统媒体、新传媒、全媒体等多种教育途径,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和培训基地等传统平台的基础上,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发挥好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市民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提升作用,开辟网络学习平台、互动互鉴平台,通过设立市民素质教育专栏、制作创意公益广告、视频等形式开展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普及教育。

  “千城万镇人文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要注重“方法”创新,优化工作方式。特别是要重视以基层社区为主要阵地,多形式、高质量推进群众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以实现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同步提高;变抽象教育、灌输式教育为形象教育、参与式教育,实现“由说教式向引导式”的转变,增强市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同时,注重典型带动,惩戒并举。通过类似“文明城市”“文明市民”等评先树优活动,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健全强化奖惩激励机制,以制度建设规范市民行为。

  (何一民 作者系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杨 学静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72048&encoding=UTF-8&data=ADHtcAAAAAcAAE5cAAAAAQAk5aaC5L2V5YWo6Z2i5o-Q5Y2H5biC5rCR5Lq65paH57Sg6LSoAAAAAAAAAAAAAAAvMC0CFCAVGtrA1fSkXdl9l5V9ucaVUA5PAhUAjcZ3IIhgXuIHciWF5LCjIEU009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72048&encoding=UTF-8&data=ADHtcAAAAAcAAE5cAAAAAQAk5aaC5L2V5YWo6Z2i5o-Q5Y2H5biC5rCR5Lq65paH57Sg6LSoAAAAAAAAAAAAAAAvMC0CFQCNaYTU3T9WLgebRvmmHOWPsrGbcQIUBc0s3qStCUSAgyIGrThtboZiFfU.&siteid=7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