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拙之力成卓之境
发表时间:2016-04-14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不看摘要的成绩最差。这个实验让人联想到了“拙”与“卓”的关系。

  “拙”是“一个钉子一个铆”式的手段与方法,“卓”则是斐然的成绩和高超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只梦想一步登天、一鸣惊人的喜悦降临头顶,却常常忽略“拙”与“卓”的辩证关系,要么有想法没行动,要么有行动没毅力,要么热衷于投机取巧,不屑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花“拙”功夫。

  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会吟诗,前提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要习得一番真武功,就得按照“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规矩,打牢站桩的本领。为学如此,习武如此,想干的每一项事业都是如此,要想取得“卓”,首先必须“拙”:要有虚心待事、耐心经事的“憨态”与“笨劲”,要有遇到困难和矛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愚法”和“倔强”。

  纵观那些从古至今的卓越者,无一不拥有“拙”的表现和“拙”的劲头。汉代司马迁著就《史记》这一不朽之作,就是通过博览、遍访、收集、整理的“笨”功夫,花了18年的“拙”劲才写成。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这些事例无不说明,建功需要“拙”功夫,卓越皆从笨拙始。

  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巧力”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和厚实功底,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肖凌之 摘编自 4月11日《光明日报》,原题为《“拙”与“卓”》)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李雪芹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89664&encoding=UTF-8&data=ADIyQAAAAAcAAE5cAAAAAQAY5Lul5ouZ5LmL5Yqb5oiQ5Y2T5LmL5aKDAAAAAAAAAAAAAAAuMCwCFDHtqTYVDQgHHAMN67ml67JsesQVAhR6SXKHb3JqR586CLhZlqd9jECGN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89664&encoding=UTF-8&data=ADIyQAAAAAcAAE5cAAAAAQAY5Lul5ouZ5LmL5Yqb5oiQ5Y2T5LmL5aKDAAAAAAAAAAAAAAAuMCwCFGH1yvWkFFAyk46p4wZy71F_g19UAhRunKxZjaCHmtuFrTrEnxhMGgizf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