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新华社评论员)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第21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空气中氤氲着书香。书市上攒动的人群,图书馆里伏案的身影,学子们诵读的琅琅之声,都在传递文明的力量。“读书”,仿佛悠远而又迫切的呼唤,又一次激荡在我们心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印刷术的东方古国,“读书”始终是我们观照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新近公布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增至79.6%,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日均手机阅读首次超过1小时。全面上升的阅读率,折射出国人的精神需求正在增长;数字阅读的迅速崛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引发了深与浅、数量与质量、系统化与碎片化等的思考与碰撞。在社会深刻变革、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把握读书生活?
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一部阅读史,就是一个薪火相传的文明历程。从书简到缣帛,从开卷到读屏,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介质怎样变迁,内容为王、品质为本是阅读世界的不变之理。时至今日,我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电子出版物更是浩如烟海。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怕没选择,而怕不会选择,一位学者提醒:“更重要的问题是读什么书。”既要爱读书,更要读好书、善读书,唯此,我们才能真切认识读书的价值、用好阅读的力量。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阅读,就是心灵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读诸子百家,与先哲对话,体验智者思辩之理;读中外史籍,览风云变化,感悟兴衰治乱之道;读唐诗宋词,吟咏品味中,发现艺术真谛之美;读各国好书,游目骋怀间,领略文明参差多态。有品质的阅读,总是让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智慧启发,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浩然正气。书之所在,即是诗和远方;思之所向,即是人与世界。面对转型时代、纷繁世事,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我们的视野才会变得开阔,心灵才能找到方向,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的光彩由此不断绽放。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琅琅书声中孕育着民族的未来。今天,当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梦想与我们渐行渐近,处在“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上,在全社会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其意义更加深远。“书卷乃第一养心药物”,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让读书风气更加浓厚,可以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可以遏制浮躁之风、涵养社会定力;可以扫除颓靡之气、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大潮澎湃,也有静水深流。读书就是这么一个在沉潜中蓄势、在浸润中攀升的过程,引领我们走向无尽的远方,驶往光明的彼岸。
力学如力耕,会有岁稔时。随着“世界读书日”来临,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我们迈出了一大步,而建设书香社会依然任重道远。翻开“十三五”规划纲要,“推动全民阅读”赫然在目。时代前行,学无止境,读书永远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召唤:“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已是最后一篇
-
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