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程中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进农家了解经营状况,下麦田察看小麦长势,询问农技人员培养和待遇情况……暮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工作,看望广大干部群众,又一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38年前的初冬,18位村民为了填饱肚子,在偏僻贫穷的小岗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农村改革响起第一声春雷。如今,小岗村已是小楼林立,道路平整,并聚集了数家亿元企业。从“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人均收入还不足20元的“三靠村”,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000元,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小岗村的蝶变,无疑是改革理念与地方实践融会贯通的真实投影。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坚决告别贫穷、强烈渴望现代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而当“低垂的果子”基本已被摘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有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交织与交融,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与挑战,步入深水区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可谓前所未有。从这个角度看,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说到小岗村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兴办工商,筑乡村旅游胜地;发展养殖,建葡萄文化芳园……凭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群众甚至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告慰过去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前进”,正如沈浩生前的美好展望,改革的生机与活力,既来自顶层设计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与完善,也来自亿万群众无比坚定的支持和推动。以百姓之心为心,打开思路、广开言路、开拓进取,改革才有可能迸发出更强劲的动能。
尽管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际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改变“城市像发达国家,农村像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让农村的有效资源留下来,产生效益,支撑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有自己的造血机能,跟上社会发展,还需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脱贫攻坚精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头,拖拉机不用了,大片土地成了花布头。”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质疑和批评当时的“大包干”。时过境迁,人们的思维、视野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开拓,对于新生、未知事物的容纳度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能够更加全面、客观、长远地看待周遭的积极变化。“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正如小岗村将横贯全村的长路命名为“改革大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怀着“改革在路上”的警醒,为了人民的利益,坚定、大胆地向前走。(吕晓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时代呼唤更多范振喜
已是最后一篇
-
时代呼唤更多范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