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于世 有为于民——论画家情怀
发表时间:2016-05-22   来源:人民日报

  由于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我深知艺术重在表达一种情感、一种精神。这情感源于心灵深处真挚的热爱,这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感恩于时代赋予当代艺术工作者难得的际遇,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收获了对艺术、对人生的最佳诠释,对“为谁创作、如何创作、创作什么”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深感手中的画笔承载着凝重的厚望。

  淡泊名利又不忘责任担当

  胸怀决定境界,境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维。艺术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简单、精神层面的丰盈。美术工作者应该具备超然物外的责任与担当。

  绘画合为“人”而作。“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品位需求日益提升,绘画创作要深深地融入百姓生活,紧跟需求、把握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以充沛的情感与生动的笔触,描绘和记录“人”的伟大实践,并以其内涵的深厚与丰富感动人,弘扬正能量、增强感染力。

  绘画合为“时”而作。习近平总书记寄厚望于文艺工作者。“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时”而作,就是要通过创作体现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此,美术工作者要把憧憬和执着以一种丰满的、具有沸腾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艺术创作中,充分体现一种前进、发展的思维和理念,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塑造独特魅力,让一幅幅画作所秉持的理念和价值观充满时代感、体现社会性,展现出现实社会、文化思潮的进步与波澜,创作出“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绘画合为“旨”而作。真正的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画是作者无声的语言,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或加工。艺术既要体现对自然、本真的一种回归,又要在目之所及、手之所触中流淌出宁静、淡泊、挣扎与渴望……即使是一枝独自盛开的向日葵,一条解冻的溪流,抑或是伸向远方的幽静小路,也要力争让视者的心灵获得修复,还原人心应有的温软与澄澈。这种艺术的张力不是具象的勾勒,也不是画者的理论构架,而是于细微之中见真知的深厚功力;是褪去了喧嚣与浮华,于平静、平淡之中的定力;是生命的顽强与奋进的律动,彰显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凝聚着智慧与力量。

  坚守本根又不断融汇升华

  优秀的作品是创作者人格精神的外化。创作要不忘初心,把真情与本然融入天地间,如孔子所言:“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生活与自然是创作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艺术工作者“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将讲话精神融入艺术创作,就是要在体悟生活本质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感受自然本真,冷静地思考和观察生活,从而达到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和纯化。唯此,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激荡人心。就像阿尔勒雄伟的古迹、强烈的阳光、艳丽的色彩、恬静的乡村生活,给了梵高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激情,而如今生活在阿尔勒的人们或游客,在作品与实地随处可见的印迹对照中仿佛一次次与梵高相遇——漫步在他曾匆匆踏过的石子小路、买过文具的街边小铺、发过呆的亭台、奔跑过的橄榄林……艺术创作可谓是创作者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回眸。

  真情与挚爱是创作的灵感。如若作品中没有倾注自己强烈的情感,如何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创作者胸中的境界倘若不美,观者又如何从作品中发现美?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曾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正是源于这深挚的情与爱,很多艺术创作者喜欢画一条奔向远方的弯弯曲曲的小路或一条时宽时窄的小河,默默地寻找“回家”的路……因为它们承载了昔日的青春年华和美丽记忆。绘画艺术就是要以自由、奔放的激情与挚爱让人驻足、感动。

  思维与理念是创作的灵魂。创作者心中有什么,作品上就能看到、听到、读到什么。一幅画可以见证历史,可以唤醒沉睡的过去,也可以召唤美好的未来。正如多年以来中国画坛对韶山、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表现出的深深的景仰情结,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总能唤起人们对红色记忆和先烈的敬畏。还有的画家,专注于把一座老桥或建筑留在笔下,因为那里有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变迁,它们也可能会慢慢地消失,而艺术创作便保留、传承了历史的文脉。有灵魂的作品才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艺术无国界。当今是开放的世界、竞争的时代。艺术创作既要中西融会贯通,也要传递“自己的声音”、讲好“自己的故事”。当代美术工作者正尝试着通过绘画艺术吸引全球的目光,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人对自然、对历史、对世界、对未来的贡献,让他们关注和重视我们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厚重文化……以绘画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苦心孤诣又不忘修炼德行

  绘画具有承载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凝聚着一种价值观,发挥着“画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常言“画如其人”,画作的高下与画家的人格和修养有紧密关联——中国古人认为绘画是“天地圣人之意”,强调的便是绘画对人心、人性的熏陶作用。故山水画之创始,由宗炳一流文人士大夫完成,文化品位低下者不得措手其间。

  美术工作者要严以修身。德与艺,互为表里,坚持德艺双修,方能德艺双馨。如果一名艺术创作者,只是有较高的艺术天分,不能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没有骨气,不扬正气,没有“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创作理念,对“象外之气韵、优雅之品格”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仿佛无根之木,不可能攀上艺术的高峰,更谈不上流芳后世了。据资料记载,徐悲鸿先生刚去法国留学时,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义正辞严地对他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发愤图强,努力钻研绘画艺术,后来一“画”惊人,名震巴黎艺术界,并陆续创作出取材于中华历史的巨作,借古喻今,使观者从中强烈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

  美术工作者要严以求实。正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地位就在于,它不是用专造幻象以取悦于人,而是要阐明宇宙万物的真相、启示人生的真谛,表现世界的“实像”,显现艺术的“庄严”及“伟大使命”。那种媚俗、浮躁、趋利、无病呻吟之作,势必缺少一种内在的张力。

  美术工作者要严以求精。绘画创作务求在思想上精于提炼、艺术上反复锤炼,才能产生出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精品画作,赢得人民的尊重。“严以求精”最终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体现在增强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上,更要体现在道路、理论与制度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上。

  时代待扬帆。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美术工作者当脚踏坚实的大地,以“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怀益壮,差堪告慰”的情怀投入时代洪流之中,以丹青画笔描绘出内心的澎湃激情,夯实信仰,从优秀之作泽润心灵。(齐 峰)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 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74278&encoding=UTF-8&data=ADN8xgAAAAcAAE5cAAAAAQAu5pyJ5Yqf5LqO5LiWIOacieS4uuS6juawkeKAlOKAlOiuuueUu-WutuaDheaAgAAAAAAAAAAAAAAALjAsAhRe75HRzbSnFn8CQ4VTgONCeK8qGgIUPMco9vjU1OGKOxNrQyhlEWyQfQ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74278&encoding=UTF-8&data=ADN8xgAAAAcAAE5cAAAAAQAu5pyJ5Yqf5LqO5LiWIOacieS4uuS6juawkeKAlOKAlOiuuueUu-WutuaDheaAgAAAAAAAAAAAAAAALjAsAhRvgebGtmhxrJPKHGZ34ZADnY85agIUGv7Z_DP2uj6tCM6J0a20ycqMWD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