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强化原始创新 增强源头供给(政策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这份《纲要》究竟传递出哪些信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认为,《纲要》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顶层设计的文件。“《纲要》出台正是对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是我们落实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同年还发布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参与《纲要》起草的人员,翟立新表示,《纲要》和这些是一脉相承的,“起草过程中着重突出整体性,强调继承和发展,提高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
在翟立新看来,《纲要》体现了“三大结合”。一是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纲要》既体现了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企业创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当前重点举措,也有几十年内工作的远景式规划。第二是改革和发展的结合。翟立新认为,《纲要》既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同时又对发展的任务做了全面部署。比如在发展方面,任务规定非常全面,涵盖了产业技术创新、原始创新、区域创新、各种创新主体等;同时提出了在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增加创新投入、开放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保障举措。第三是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安排的结合。翟立新举例说,“比如在部署科技发展任务时,除了对各个学科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方向性安排外,又具体提出了面向2030年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量子通信等领域,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认为,《纲要》中提出“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是一大亮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过去讲科技创新,总是把它限制在科技的领域里,围绕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科研院所创新等,容易把科技和经济割裂。实际上,创新政策极具综合性,不仅局限于科技,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吕薇说。
基础前沿研究是讲明天、将来的事
《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实践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我们的基础前沿研究看上去好像离生活、生产很远,其实它不是讲今天的事,而是讲明天、将来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道本认为,要真正实现《纲要》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把基础研究、应用发展及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协调好。
“《纲要》提出增强源头供给。所谓‘供给’,就是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都是建立在科技上的根本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跟踪消化吸收,必须依靠原始创新。”朱道本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践已经证明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技术的突破和支撑难以实现。当产业发展到跟国际差距不太明显的时候,就会发现再靠引进已经很困难了,因为关键核心技术难以买来。”翟立新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兴产业的培育都需要雄厚的基础研究积累,需要量大面广的自由探索的研究。因此,我们在今天必须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原创性的发明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核心技术瓶颈和新兴产业更好发展的问题。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吕薇说,《纲要》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这将大大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她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需要下力气解决。
吕薇还特别留意到《纲要》中对企业家的这段表述: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将各种要素形成一种新的组合,带到生产体系中,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吕薇说,我们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纲要》提出,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翟立新说,仅仅靠技术还不足以形成企业和好的产业,还需要企业家这一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只有企业家才能够把科技和资本、市场、管理等要素有机整合,真正让好的技术变成好的产品和收益。在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组织者作用。(记者 刘诗瑶)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现实中找问题 实践中寻答案 创新中求突破
已是最后一篇
-
现实中找问题 实践中寻答案 创新中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