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姚友明 刘旸)第29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一些陆续出台控烟条例的城市被曝出控烟效果并不明显,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陋习并未得到有效纠正。近两年,控烟立法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控烟之手不能止于“纸上谈兵”,公众要勇敢向违规吸烟行为说不,执法者更要展现落实控烟法规的决心和智慧。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比5年前增加了1500万。虽然包括北京、长春在内的18个城市已经实施公共场所禁烟令,但室内吞云吐雾者仍不在少数。
不久前,一位演员在北京市某餐馆包间内吸烟引发批评,这说明一些人仍然把控烟法规当“纸老虎”。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近日通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近一年来,仅11.2%的被访者知晓北京市控烟投诉举报电话12320。由此可见,控烟形势并不乐观,落实控烟执法任重道远。
控烟行动难落实,主要源于缺乏强制手段。在餐饮、宾馆等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人经常面临取证难、执法难等尴尬;控烟多以“公益活动”面目示人,很难形成普遍性的约束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应劝阻他人吸烟等提出要求和规范。但现实情况是,楼道、会议室、办公室、厕所等场所依然烟雾缭绕。有些单位如果“一把手”是烟民,地方控烟条例则形同虚设;即便“一把手”自己不抽烟,单位内部控烟往往也缺乏有效监督,控烟规定的执行力有限。
控烟工作要想取得更大成效,领导干部一定要身先士卒。各单位负责同志应充分意识到控烟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公众健康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控烟法规要求。控烟执法部门要动真格、出重拳、强落实,真抓严管促进控烟地方法规落地。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妇女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公共场所,控烟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控烟之手硬起来。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将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已是最后一篇
-
“将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