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京剧武戏更大一点舞台
发表时间:2016-06-07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笔记】

  著名京剧武生泰斗王金璐日前去世,享年96岁。由于最近“文化名人”的离世消息有点多,他的溘然仙逝,便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不过,在盖叫天、杨小楼已然不在的今天,这位硕果仅存的泰斗级武生老人的离世,在“武戏越来越少”的当下,再次唤醒了人们的某种担忧。

  武生之于京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让京剧变得“好看”,而这一切,全靠演员的扎实功底。一旦疏于练功,台上的精彩就会打折。王金璐先生终身练功,60多岁的时候,还演极具挑战的《挑滑车》。据他弟子回忆,到了80岁高龄的时候,他还举办了从艺70周年专场。我们这些徒弟和他一起演出了《长坂坡》《汉津口》《八蜡庙》等戏,他让业内人士非常吃惊。他的腿功、抢背,还都能做出来。

  现在的京剧舞台上,我们很少可以看到精彩的武戏,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武生大王”奚中路就曾感慨于“没有舞台”,在“没戏”的日子里,奚中路不论冬寒夏暑,依然天天到排练厅“报到”,即便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吃饭的时候压腿,刷牙的时候压腿,看电视的时候压腿,有事没事都压腿,“武生没有两条腿站着的时候”,这成了奚中路的座右铭。而王金璐的座右铭更是铿锵有力:“武戏演员,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究竟是优秀的武生匮乏导致了武戏的缺乏,还是相反相成的原因,总之我们有“京剧缺一个角”的遗憾。深究其因,可能受到整个娱乐氛围的影响,演艺界越来越重视“偶像包装”,重视种种“出镜”机会,形成“重脸蛋身材,轻演技功底”的风气。反映到京剧舞台上,“轻装上阵”的节目就往往成了首选。绝不是说“唱功”不重要,但一台好戏,生旦净末丑不可偏废,只有各显其能,才能精彩纷呈。

  武生虽以擅长武艺为特色,但并非可以忽视唱功。王金璐就教导他的学生们,“武生一定要能张嘴”,武戏文唱指的是要演剧情,刻画人物,而不是简单靠卖力气、炫技巧,如是那样,“还不如让观众看杂技去了”。他不仅学习杨(小楼)派,还学习黄(月山)派、盖(叫天)派等流派艺术。他告诉学生,要融汇各家之长,根据自身条件取长补短。这些教导,完全是京剧大家的识见。

  王金璐晚年很担忧武戏演员的培养,他焦急地对弟子叶金援说:“武戏演员现在怎么老不唱戏,现在武戏都唱什么?你又教什么戏了?”弟子一时无言以对,老师会上百出戏,到他这会几十出戏,再到下一代的年轻人就会十几出戏了。这和奚中路的感觉一样: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武戏的传承就很急迫了。

  有人认为是因为“票房压力,致使武戏越来越少”,那么对于国粹艺术,是否应该和一般的娱乐节目的标准区分开来?在具体操作上,不妨采纳京剧演员的建议:“创新剧目的投入能不能倾斜一下,多拨一点钱用于武戏传统剧目的继承?”王金璐先生并不保守,他并不觉得老的东西就是完美的,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上。“京剧的辉煌年代”竞争也很激烈,为什么出那么多名家、流派?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去创新。我们纪念王金璐的最好方式,就是记住他的承托和寄望,从“重视武生”入手,拥抱整个京剧世界。

  或许接近期颐之年的著名武生的仙逝,引起人们对“德高望重”者的景仰,所以冠以“泰斗”之称。据说有戏迷较真,说王金璐跟杨小楼那代人比起来,算不得“武生泰斗”。其实他才不在乎什么泰斗不泰斗,“我哪是什么泰斗,充其量就是个装粮食的大斗,把肚子里的这点玩意儿都掏出来给徒弟们,也就不错了。”——光凭他的这个潇洒气度,就离“泰斗”不远了。(刘巽达)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朱 波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23759&encoding=UTF-8&data=ADQ-DwAAAAcAAE5cAAAAAQAh57uZ5Lqs5Ymn5q2m5oiP5pu05aSn5LiA54K56Iie5Y-wAAAAAAAAAAAAAAAvMC0CFQCHAcY7E8FoGB9VA3iMVu2_ex2QegIUdkrQRNgylL9Bjftb7bqvQLS9-wo.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23759&encoding=UTF-8&data=ADQ-DwAAAAcAAE5cAAAAAQAh57uZ5Lqs5Ymn5q2m5oiP5pu05aSn5LiA54K56Iie5Y-wAAAAAAAAAAAAAAAtMCsCFFtyNNjhk3Az3svZa2P0viaIjsvZAhNu4qDEd5z87ndCDlOo0HfNU1SI&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