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如今,每逢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文化反思,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
不识菖蒲只知粽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亦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然而延续至今,人们能够想起的大概就只有吃粽子与赛龙舟,而城市里的人,只剩下吃个粽子而已。
端午节成为“粽子节”,有专家认为,这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不足。“端午节很多的传统习俗活动正在被逐渐淡忘,如兰汤洗浴、挂系菖蒲、艾蒿、扔灾、饮药酒,但这其中的大部分似乎已经消逝了,致使端午节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着实令人遗憾和惋惜。”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陈华文说。
不仅是端午,大多数人对腊八、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吃”文化上。物质的丰富与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本不应矛盾,可现实的表现却让传统节日这一“精神坐标”的传承渐行渐远。
“精神坐标”坚守之重
专家认为,传统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一方面因为其包含的那些陈旧、落后和不合时宜的观念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
“日本和韩国的传统节日仪式感就很强,而且具有号召力,这与全社会的共识和认知是分不开的。”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恬说。
韩国对江陵端午祭的重视可见一斑,不仅全国休假长达5天,而且节日内涵由广泛的祭祀活动、各种舞蹈、歌谣比赛以及游戏和体育运动,进而拓展出发展旅游、传播文化等多层外延,并最终成为韩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之一。
“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对包括端午祭在内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意识加以培育和保护的结果,在保留优秀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陈华文认为,守住传统节日的“精神坐标”应比文化申遗工作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
传统节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文化传承有“新陈代谢”,并不意味着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每逢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文化反思,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王恬指出,如何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同时,为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传承中积极注入现代元素,让传统节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是真正应该思考和关注的焦点。
网民“郭永良”认为:“我们一方面不必对传统民俗形式过于纠结唯一性,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其中原本就蕴含着的现代理念发掘出来。”
今年端午节恰好临近“父亲节”,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今年端午节的特色,把端午节中的对亲情的沟通,当成两个节日的结合点。此外,端午节和文化遗产日也离得比较近,因此今年很多端午活动和文化遗产日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端午节融入生活的一个体现。(记者段菁菁)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已是最后一篇
-
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