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建设也出现了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的城市特色危机。同世界名牌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还欠缺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装之都”巴黎、“建筑之都”罗马等在全球范围内有较高辨识度和知名度的特色文化标签,“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中国特色”,进而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条重要路径是挖掘城市特质资源,加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城市主题文化基于城市特质资源,是对城市特质资源进行凝练与整合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它通过标签化的话语传播,形成品牌认知和社会共识,从而成为城市最具识别力和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以英国的爱丁堡为例,它是第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城”称号的城市,这一美誉的形成,离不开《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所说的“随处可见的文学传统”。这种文学传统不仅体现在爱丁堡产生了取得较高文学成就的作家和作品,还浸润在爱丁堡的城市街道、建筑中:那里随处可见文学博物馆、图书馆和作家故居,而且每年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国际艺术节等多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风土人情,城市发展的特质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这些特质资源的凝练和整合。历史传统、名胜古迹、自然美景、民俗风情、地理区位、交通枢纽等等,都可以深入挖掘、重点培育。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特质资源首先要属于本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本民族文脉,切不可盲目求新立异,片面追求“西化”“西式”。应认识到,只有历史的、民族的,才能是中国特色的;也只有是中国的,才能是世界的。其次,要找准精细化、个性化的特质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往一些城市的定位,大多固守宏观的区域功能规划,比如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或使用概念宽泛、含义模糊的宏大词语,像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趋于同质化,缺乏辨识度。而特质资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独特性,这是名牌城市的优势和标识所在。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城市主题文化的提炼,制定实施与主题文化配套的城市规划,以主题文化之“点”带动城市发展之“面”,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引领下,对城市进行功能整合、产业配套、宣传推广、制度规划等一系列综合设计,形成兼顾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形象效益等的周密考量,既对外树立形象,又对内凝聚人心。城市政府应转变城市规划的传统理念,认识到城市主题文化的重大价值,组织专家深入挖掘、提炼城市特质资源,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就城市主题文化形成共识;围绕城市主题文化,制定实施系统的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最终凭借城市主题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将城市品牌打造成世界名牌。(何莉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为理想奋斗者最快乐
已是最后一篇
-
为理想奋斗者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