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要做“柔”文章
发表时间:2016-11-22   来源:人民日报

  做好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关键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开发和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和生态等紧密结合起来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笔者在民族地区调研时了解到,文化扶贫是这些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使扶贫脱贫概念更加丰富饱满,凸显了扶贫工作的人文内涵。把文化扶贫工作做得更加大气、精准,既要有硬功,也要用巧劲。

  民族地区文化是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有机生态整体,既传承着少数民族祖祖辈辈的文化基因,也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开发契机。比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无不流淌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浸润着民族文化生态的世道人心,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个别地方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试图用现代文明对民族地区文化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结果输血式扶贫却带来了文化荒芜;有的大搞文化旅游模块开发,但由于未能用好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导致千村一面、千寨雷同,连项目、解说词、纪念品都高度重合。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警醒深思。

  做好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关键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开发和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和生态等紧密结合起来。需要看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仅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更是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日常生活中正在实践的生活方式。一些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举行的祭祀、传经、礼俗等,仍然是他们的生活价值和意义源泉。因此,在扶贫过程中特别要对民族地区文化体系会好诊、把好脉,把能够开发开放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充分用好,把体现民族核心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内容重点保护好。要摒弃扶贫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唯GDP论,避免造成过度商品化等现象,防止民族地区文化变质变味。

  让民族地区真正实现“文化富矿”的转化,需要从“由外而内”的文化帮扶向“由内而外”的文化成长转变,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激发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内生活力,才能把一时一地一策的文化扶贫转化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涵养发展的长久之计。在这方面,贵州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2012年,文化部就在黔东南设立了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前提下,当地深入挖掘苗侗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自然禀赋优势,蓄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打造了国内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出了一条既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又让更多困难群众共奔小康的新路子。

  除此之外,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还要把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纳入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的法治轨道中。从法律法规来看,目前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更多体现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对于文化权利的保障还相对较少,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文艺作品被侵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亟待加强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强覆盖,使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在国家立法层面得以保障。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顺势而为,善于用“巧”的办法,做“柔”的文章,达到“和”的成效。(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龙国贻)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朱 波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897458&encoding=UTF-8&data=ADt4cgAAAAcAAE5cAAAAAQAh5paH5YyW5om26LSr6KaB5YGa4oCc5p-U4oCd5paH56ugAAAAAAAAAAAAAAAuMCwCFBieIRtW7U5TNVpeyrZN98sOWlgWAhR3ZeQL_Ix0pQ69bX6Qy_WPuf4Vy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897458&encoding=UTF-8&data=ADt4cgAAAAcAAE5cAAAAAQAh5paH5YyW5om26LSr6KaB5YGa4oCc5p-U4oCd5paH56ugAAAAAAAAAAAAAAAuMCwCFHBvVlK3qCWgo60SaPfzy-SzS99LAhRjuWBv6HyVvh4oZAMZIHM7WVVkS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