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一份特殊的表彰文件,这就是《教育部授予汪自强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汪自强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教育部要单独表彰一位“优秀教师”?
汪自强是浙江大学一位普通教授,是该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员。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连续11年坚持在浙江省泰顺县山区,帮助当地百姓改良种子、脱贫致富。教育部在决定中号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爱国为民、科技扶贫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扎根山区、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
11年间,科技特派员汪自强在种子上穷尽精力。这颗种子,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改良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传播了科学理念,更成长为一种在艰苦条件里咬定青山、扎根生长的“种子精神”。这值得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对照学习。
山区脱贫难度大,如何精准扶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对山区百姓的帮扶,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比如良种,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比如科技。尤为重要的,还在于精神层面的,比如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坚守的价值尤为可贵,唯有坚守,使命意识才不会淡漠,物质层面的改进、技术方面的提升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
应该说,随着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落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各地采取的措施、所作的努力、应有的投入总体都能到位,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始终见花不见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坚守不够。一些地方干部刚接手扶贫工作时信誓旦旦,一旦积攒下足够的政绩,便一走了之撒手不管。很多扶贫工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甚至留下一个烂摊子。这类扶贫工作的失败,常常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扶贫工作者缺少恒心,最终影响到贫困地区百姓致富的信心。须知,扶贫工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谋划好、落实好,还要持续推进好,只有这样,贫困地区的面貌才能有根本改善。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难题和培训适用技能,能否真正有效,还要看能否“深下去”“守得住”。汪自强的“种子精神”值得所有参与扶贫的群体学习,让政策更科学、让落实更有力,让知识力量与坚守精神相结合,真正给贫困地区带去发展的长期红利。(陆健)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谁来维护作家权益
已是最后一篇
-
谁来维护作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