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95后”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发表时间:2017-01-04   来源:人民日报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点评了“95后”大学生群体。面对“可爱、可信、可为”的新一代青年,该如何向他们传递知识和价值,亟须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实践。

  在笔者工作的教育现场,与“前辈”相比,这一代的年轻人显然更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多数人都能够与师长清爽自然地对话,而且往往超越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流内容,除了学习知识,从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到社会热点,几乎无所不包。当“80后”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90后”纷纷结束学业奔向社会,占领校园的“95后”们,已经开始进入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们渴望去了解世界,也愿意去改造世界。

  “95后”还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波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一代”。互联网在全国范围普及始于世纪之交,而社交网络的兴起则又在10年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对于“80后”“90后”来说要到几乎成年后才能了解的东西,“95后”在青春期便已了然于胸。由于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他们往往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过早祛魅的,也是高度部落化的。同时,网络化的成长体验,让“95后”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勇敢地质疑在我们看来不言自明的东西,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笃定的把控力,但也缺少一些对现实世界的真正体察。这一代的崛起,意味着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土壤,青年成长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并开始自觉地接受历史和社会的检验。

  我们这些“慢慢变老”的师长与日益年轻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日益变宽的代沟,但不应该认为代沟是个坏东西。恰恰相反,承认代沟的存在并积极、善意地与“沟”另一端的人展开对话,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事实上,“95后”的大学生,显然比“80后”的老师更乐意去做这件事。无论是“年轻人不可理解”,还是“不要去碍年轻人的眼”,都是看似自知之明之下的一种逃避。笔者的“95后”学生们,其实很乐意去倾听“老家伙”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哪怕与学业、专业毫无关系。互联网在联通了不同地理空间和时间线上的人的同时,也磨平了很多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差异。我们民族的复兴之梦、我们国家的百年目标、我们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95后”成长的一部分,既然大家因为共同的话题和旨趣走到了一起,又何须在意谁是老家伙谁是新伙计?

  谁又不曾是少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人正在触摸“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够在人生黄金期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乃“95后”学生的人生之大幸。今天的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习体会、生活历练,让他们感知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他们认识到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

  少年强则中国强。“95后”是无差别心的,他们看似“无法无天”的一面,反而是家中长辈和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去好好珍惜和引导的。任何一种文明的生命力,都体现在对新的思维方式的包容和滋养。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构建共同的生活和价值,师长不可回避。(常江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李雪芹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82480&encoding=UTF-8&data=ADzEkAAAAAcAAE5cAAAAAQAp5ZCM4oCcOTXlkI7igJ3kuIDotbfmnoTlu7rnlJ_mtLvlkozku7flgLwAAAAAAAAAAAAAAC4wLAIUHHp5bqZTIF_A5M7yG-73lKsxeLoCFC4BvVWBKbJRidIBdSSY7ViRa-ko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82480&encoding=UTF-8&data=ADzEkAAAAAcAAE5cAAAAAQAp5ZCM4oCcOTXlkI7igJ3kuIDotbfmnoTlu7rnlJ_mtLvlkozku7flgLwAAAAAAAAAAAAAAC4wLAIUEAy5S_9YTPwt46W3g4TSumkea6sCFE2179k39T0c-ukrystS_MFuYKEh&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