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节时。王安石在《元日》中这样描写春节的场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兴的过年方式正在成为主流。“网上赶集”替代了传统的集市和庙会;微信拜年、视频拜年取代了祭祀与守岁;晒美食、发微信红包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惊喜……这些都表明,不管我们如何忧心传统年俗的式微,新年俗都在形成,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持春节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新时代的民俗变革。
互联网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大潮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春节自然也抹不掉互联网的印记。
置办年货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大包小包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是一道春节必有的风景。而如今,置办年货习俗依旧,购物方式却发生了改变,“网上赶集”逐渐兴起。现在各大购物网站都在醒目位置推出了年货专栏,生鲜蔬果、坚果蜜饯、各种饮料……想要的商品应有尽有。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鼠标,自己心仪的年货就能送货到家。即使在乡村,随着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足不出户坐享电商送货上门的便捷,年货大集已不再是农民置办年货的唯一选择。
春节当然要吃年夜饭。随着网络O2O服务的兴起和普及,把大厨请到家中做年夜饭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用手机下载一个APP,选择属意的厨师并约定时间,厨师就会上门服务。准备年夜饭时的那种忙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此外,自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推出以来,手机抢红包也已成为“指尖上的新年俗”。与传统红包相比,这种新科技催生出的“红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便捷;同时,抢的过程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了传统红包的单一性。
从一桌丰盛的“网络年夜饭”到各色“网购年货”,从微信红包到“淘宝众筹”的年画,从“拼车回家”到“视频拜年”,互联网催生出各种新的过年方式,在丰富和方便老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传统年俗注入了时代内涵。
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我们不够用心
尽管互联网让春节文化更丰富了,让过春节时不再那么忙乱不堪了,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互联网把你我拉近了,却把你我的心拉远了,也把对“年味儿”的感情拉淡了。有人就以“网络年夜饭”为例质问,哪一个大厨能“私人定制”出记忆中外婆、妈妈的味道?的确如此。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得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团聚的那种氛围。虽然自己备菜、洗碗会累一些,但心里暖和,能感受到纯正的年味儿。另外,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也广受指责。过年期间,全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但若家庭成员个个都成“低头族”,沉迷于抢红包、发微信中,那受冷落的自然是亲情。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好好说话,好好吃饭。现代人对科技工具的过度依赖,导致人际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也正是这个原因,腾讯此前已经宣布,将取消2017年春节期间的微信抢红包活动,并呼吁广大网友春节期间多陪陪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确实让传统的年味儿淡了。
不过,这并非说互联网与春节文化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互联网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工具和平台,而春节文化的主体是人。春节遇上互联网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互联网,更取决于使用互联网的人。当一个人的心中满溢着浓浓的孝心,当一个人无比珍惜宝贵的亲情,那放下手机陪父母说说话绝非一件难事。所以说,不是年味儿变淡了,而是我们不够用心。
其实,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只要用好了,完全可以让年味儿越来越浓。远隔千里无法回家的子女,可以跟父母来一次从容的“视频通话”,也可以为他们网购年货,献上一份孝心。网络约车可以为没有买到回家车票的游子插上回家的“翅膀”,让其早点跟亲人团聚。至于“网络年夜饭”,可以让大家从厨房中解放出来,虽然年夜饭不是自己亲手做的,但能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又有何不好呢?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去丰富传统年俗的形式,延续传统年俗的内涵,而非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割裂对立起来。
春节的文化内涵从未改变
互联网席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生活方式。很多人担心,红包大战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会颠覆春节文化,消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其实若将互联网放在人类发展史中考量,它不过是技术的“一小步”。曾经盛极一时的电视春晚才经历30多年就没了昔日的气势,红包大战等互联网化的过年方式又能兴盛多久?
不管是电视春晚,还是互联网化的过年方式,放在4000多年的春节历史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新的过年形式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这是文化形态中最为正常的新陈代谢。春节的文化内涵在过去4000多年都未曾改变,今天又岂会被轻易颠覆?因此我们不必过度担心互联网对春节文化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尽管为春节文化提供了红包大战等几乎可以全民参与的过节形式,但传统春节的保留项目像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等所承载的团圆、喜庆的文化内涵以及合家欢乐的那种年味儿,始终难以在网络化的过年方式中体会到。正是那种以年味儿为主的深层文化内涵,才让祖国大地上出现了“春运”这种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奇迹的人口流动。中华儿女正是在这种年味儿中坚守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这是春节从未改变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赋予了传统春节全新的载体,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只要保持其中的蕴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情感的聚合、“孝文化”的绵延等),让年味儿更加醇厚,我们就可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传统新春佳节魅力,并利用互联网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互联网让全民参与到了新年俗的重构之中,并创造出了更具文化认同感的文化娱乐内容。是否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传统节日文化的迭代进程中,意味着是否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通往未来的文化革新之路。未来,在越来越互联网化的春节里,我们最该期待什么?我想这最终指向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更具开放性的未来。(孙佳山,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影视圈急需补充精神之钙
已是最后一篇
-
影视圈急需补充精神之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