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母亲八十岁,目不识丁,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文娱爱好就是家乡戏。在把唱戏机里的各种戏看了几遍后,母亲说:“给我找个电视剧吧,换换口味。”《俺娘田小草》《木兰妈妈》《小草青青》……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太太看得津津有味,一度追剧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陪着母亲观剧,笔者发现,这些电视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挺吸引人,但观剧时常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原因主要是剧中漏洞不少,细节不严谨之处比比皆是。以《小草青青》为例,作品截取一个时间段展开故事无可非议,但剧中主人公出场时参加高考,地里玉米的高度不到膝盖,发榜时玉米长到了膝盖,随着剧情发展,主人公说亲、成亲、怀孕、生子,玉米依然及膝。季节更迭,任性的玉米以不变的高度兀自挺立。细想之下,54集的《小草青青》应该是一个夏天拍摄完成的,任制作者有天大本事,也不能左右四季变化,不能拔玉米快长。这真应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老话。
放眼近几年的电视剧市场,作品呈井喷之势,想占一席之地、分一杯羹确实不易。为了快速占据市场、赢得最大利益,不少制作者忽视甚至无视艺术作品的打磨,把功夫下在了“快”和“省”上。“快”就要压缩出品时间,一两个月完成;“省”的招数则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最典型的是,不少40多岁的实力派男女演员纷纷从主人公二十出头开演。故事情节也是“拿来主义”居多,同质化严重。不考虑基本逻辑,极尽悲催之能事,把苦难狠狠压在一个人、一家人身上,只为体现主人公的坚忍、善良、忍让,结局大多靠死亡、绝症感化顽固的人。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作品的打磨需要时间,“慢工出细活儿”是普遍规律。以一天两集的制作速度,创作出“文质兼美”艺术精品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如何创作出时代需要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82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接受采访时曾说,一些制作者太浮躁,“以前塌下心来6年搞一个电视剧”“还有一个同类的片子,头一个红了,就一窝蜂。全来这样的,越拍越不行”。这话听起来,也适合当下。(张广芝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媒体善意离不开新闻公正
已是最后一篇
-
媒体善意离不开新闻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