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因一张照片在网络刷屏。图中,白发苍苍的刘老坐在高铁二等座上,衣着朴素,赤脚穿双旧皮鞋,全神贯注修改着手中材料,纸上已满是红色批注。照片定格的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一瞬,但传递出的纯粹精神直击人心。意外成为“网红”后,刘老婉拒采访,仅通过所在研究院的官方微博如此回应:“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淡泊名利、本色为人——从刘老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返璞归真的气质,简单,但有力量。尤其是当喧哗网络将盛誉簇拥向他,他却独盼热潮退却,感恩收获的已经够多。对刘老来说,级别待遇、衣着鞋履不过是身外之物,内心对科研的那份炽热追求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样的价值排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几十年间,刘先林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几乎不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专利,只想着从国家发展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搞研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这样形容他:“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中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这或许是对“院士”头衔最动人的注释。
刘老的作风,广泛存在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怀着一颗拳拳赤子心,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他们是冲在前线的拓荒者;国家发展起来之后,他们是甘为人梯的奉献者。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也正是这份殊为可贵的静气与专注,成就了那一代人的大写人生,换来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的提升。近些年,得益于传播手段的愈发丰富,“核司令”程开甲、“布鞋院士”李小文、“非著名科学家”于敏等一批科研老兵走进公共视野,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并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还将其比作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他们相似的经历证明,风华正茂时为理想信仰孜孜以求,垂暮之年自然收获一份让自己无愧、让别人赞叹的充实。
每一代人身上都打着时代烙印,我们国家各方面条件已今非昔比,当代人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出了极大不同。但“刘先林们”对于公与私、义与利、内在与外在等人生选择题的答案,值得所有人尤其是科研人员去借鉴。读书人可以朴实无华,甚至衣衫褴褛,但一定要气宇轩昂。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那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气神不应丢。尤其是在愈发喧嚣浮躁的当下,功名利禄、声色犬马,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很多人价值标尺上的刻度都模糊了。这样的情境之下,以学立身的人更应行为世范,坚守住朴素作风与钻研精神。“二等座院士”的走红,正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某种精神的呼唤。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去珍视并传承老一辈人的价值观。
物质带来的满足感终究有限,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永无止境。老一辈科学家经历过贫穷与苦难,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富裕。今天,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完全可以追逐更宏大的梦想,成就更伟大的人生。不妨向“刘先林们”学习,身怀绝艺,随性超脱,低调行事,活得纯粹。(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