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人是时代与社会的载体,当作家以审美方式突出人文涵养,在情感、伦理层面进行新史诗书写时,其核心在于塑造出新时代人物形象。
面对新时代的新现实,对“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把握、具体社会环境的刻绘、具有先锋意味的人物塑造,是新史诗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柳青《创业史》中看到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与实践的艰辛以及社会主义新人主体意识与新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看到新时期农民奋发图强的强大意志,在陈忠实《白鹿原》中看到对传统文化共同体温情回望。这些作品都带有古典主义史诗小说色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留下丰富的书写题材,为新史诗写作提供了深厚的资源。
当前,我们时代中坚的写作者们在语言、修辞、结构、隐喻、象征等技术层面上已臻于娴熟。但如果要使得作品成为流传下来的经典,语言技术和形式艺术上的创造只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它显然还要求对世界的认知有所突破,体现出精神维度上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观念图解,而是通过情节构成表述出来,它是技法和形式中蕴含的观察、体悟与见识,体现在词语、句子、叙述节奏、情节编排等诸多方面,是创作者对经验世界的自觉赋形。在穿透日常的迷雾,接榫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人的典型形象,在形象中透视出时代的内涵与精神、未来的走向与趋势。
毋庸讳言,当前文学创作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殊为少见。在有着“史诗”企图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孱弱人物在历史大潮中随波逐流,他们缺少积极进取的刚健作为,缺乏改变命运的雄强力量,人物往往是趴着的,更遑论从中照见社会的总体情势。这种状况根源于叙述者自身统摄能力薄弱、总体视野缺席和理想主义退隐。在信息碎片中找到整全性的讲述方式,塑造出新形象,这是今日文学的新挑战。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之所以称为“新文学”,正在于它强调理想,这种理想立足当下,指向未来,它不仅要求如实描摹当下多重现实,更要在现实的幽微之处显现理想的光芒。所以,新时代人物形象需要以整全的人生观、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依托:它可能产生于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之中,却必然要超越于此;它也许身处人性幽暗的环境之中,但一定要有批判立场。就此而言,有待加强的是作家的思想穿透力、精神涵盖力和想象未来的信念,具体表现为找到我们时代赋形的方式,在总体性意义上讲述生活与情感,塑造出立得住的时代人物形象。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并重,文学才会在参差多样的生态里繁荣并生。在技巧素养之外,只有拥有自觉的认知、真诚的情感、高尚的旨趣、雅正的趣味、宽阔的胸襟和强健的精神,才有可能探明社会的真谛,洞察复杂的心灵,描摹时代的精神,回首过往的功过,展望更好的前景,进而创造出无愧于己、有益于众的伟大作品。(刘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