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如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怎样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学懂、弄通、做实,对科技创新而言,首要的是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提高科技政策研究的战略定力。
政策研究是政策制定的基础,科技政策研究也不例外。提及科技政策研究,有一种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即用国外的局部经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十九大做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对我国科技政策研究者来说,应博采众长,扩大研究的战略共识、增强研究的战略定力,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没有“四个自信”就谈不上科技政策研究的战略定力。科技政策研究者需要借鉴国外前沿成果、成熟经验,但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单纯地照抄、照搬。事实上,科技政策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增强创新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规律性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规律性认识,是科技政策研究不能回避的基本功课。
科技政策研究的战略能力要立足于特定的战略视野。对中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到那时,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进步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得以建立,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为优良……这就要求我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必须具备自我突破的能力。可以说,科技政策研究者围绕科技强国目标,在科技创新政策、科研组织模式、人才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创造性探索,是完成科研“领跑”使命的重要保障。
持续发力,才能持续有力。提高科技政策研究的战略定力,不能讲求一时,而要在持续发展中出实招、见实效。近年来,我国科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上升,2016年的投入强度达到2.1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占比达到5.2%,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比美国发布的2018财年预算,对原有科技投入结构做出较大调整,取消《清洁能源计划》《全球气候变化计划》等多项科技计划,并从能源、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投资中转移出523亿美元用于国防领域发展。不难发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只有久久为功、瞄准目标,不受外界干扰、不为他人所动,提高科技政策的连续性、精准性、协同性,才能保障创新目标的实现。
作为政策研究者,不仅要知道现在“在哪儿”,还要知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科技政策研究者不能只做政策的“设计师”,更要把握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只有理性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和政策原理,在吸纳借鉴中扬弃,在比较分析中鉴别,才能真正拿出切合实际的政策方案,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贾宝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