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
日期:2019-04-09
来源:贵州日报

  每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将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呵护与关爱,不能因孩子们“留级生”等外在的身份标签而区别对待。

  近日,在杭瑞高速湖北阳新段,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两名小孩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经询问得知,两名小学生准备走高速去看望生病的同学,民警表示你们可是祖国的花朵啊,一位小同学回话说,“我们留级了!”民警:“留级也是花朵,留级花朵。”(4月7日《新京报》)

  社会化不足的未成年人,违规在高速公路上行走,这种背离交通规则、忽略和漠视安全风险的失范行为,得到了及时的纠偏。面对两位“熊孩子”,民警没有生硬、冰冷地“暴力育人”,而是对他们“温柔以待”。“留级也是花朵”,柔软的身段背后,隐伏着民警对每一个孩子深沉的爱。

  长期以来,对于那些成绩不好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业困难的“留级生”,人们总是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看待。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手段,承载着公众“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留级生”作为教育竞争中暂时的失败者,很容易被一些势利的人们“另眼相看”。

  在不少学校,对那些成绩好、听话的“乖孩子”青睐有加,对那些成绩不好、不懂事的“留级生”不屑一顾,甚至让他们陷入边缘化境地。这种做法将“留级生”从正常的、完整的人变为沾上污点的、被贬低的人,是对他们进行人格上的鞭笞和精神上的矮化,让“留级生”承受了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伤害,变得敏感和自卑起来。

  习惯用固化思维来看待“留级生”,热衷用“惯性联想”和“恶意的揣测”来打量孩子,先入为主地断定差生在智商、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问题和缺陷;当老师和家长过早地失去了信心、过早地放弃了点亮差生心中的希望之灯,“留级生”的逆袭,就会变得更加曲折和艰难。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人口流动加速的今天,社会互动日益频繁,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和他们相遇的成年人,都犹如一颗颗石子,都会在他们精神世界的水面上留下涟漪。面对“留级生”,如果民警对孩子们冷嘲热讽、恶语相向,不可避免会加剧他们内心的阴影;“留级也是花朵”不仅没有对孩子们污名化,反而给他们以光亮和温暖。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位民警也是一名“燃灯者”,有助于点燃两个留级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

  每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将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呵护与关爱,不能因孩子们“留级生”等外在的身份标签而区别对待。更何况,“留级生”并非不能逆袭,不少留级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后来居上。那种用标签思维来看待“留级生”的观念,显然有失偏颇。(杨朝清)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