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日期:2019-04-2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者朋友,您最近正在读什么书?今年以来读了几本书?或者,您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了?记得企业家王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毫无疑问,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塑造生命、构筑价值,书籍是我们茫然时的灯塔、孤独时的益友、浮躁时的镇静剂。所以,即使再繁忙,也让我们捧起书本,享受那宁静而智慧的读书时光吧。

  养心修德的良方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对人的身心健康极有好处。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特别是成年后,每个人面对世间纷扰,都有太多的困扰和烦恼。对此,心理学家认为,读一本文辞优美、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的好书,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助人启蒙解惑、荡涤肺腑、陶冶情操、宁神忘忧。

  “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中国梦的领跑者,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与考验时,更应该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善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服务人民的本领,在博览群书中,明理明德、明荣知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只有让读书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努力做到学、知、用、行的统一,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融汇在具体的工作中,方能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姜 美)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腹有诗书气自华”“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可许多人却常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坚持读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马背上、担架上、茅厕等等地方,都有他读书的身影。晚年重病在身,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得难受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走30里路借一本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老乡们的印象之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渊博的知识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短期获得的,它是持之以恒读书的结果。现实当中,有些人光吃老本“不补货”;有些人只想不做;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人临时“抱佛脚”,过后束之高阁……久而久之,思想慢慢僵化,本领渐渐落后,与持之以恒者便产生了差距。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知识、增强本领,成就事业。(虎 权)

  择善书方能开卷有益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

  但是,互联网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读书的门槛低了,成千上万的书纷至沓来,学习阅读的知识是多了,可其中不乏一些东拼西凑、内容偏激、思想杂乱的“垃圾书”“鸡汤书”。如若不分种类地一概通读,不仅会占据有限的阅读时间,而且还会影响甚至误导一些辨别能力较弱的人:一些学生不专注于课本的学习,而是沉迷于武侠奇幻或者言情小说,结果导致成绩下滑;个别领导干部不研究干事创业的看家本领,整日醉心于所谓的成功学、厚黑学,盲目学习照搬,导致工作生活事倍功半,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可见,开卷并非都会有益。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开什么“卷”。

  “奋飞还得读良书”。好的书籍是一味良药,可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反之,不好的书籍则犹如一副毒药,书中不良的思想会乘虚而入、腐蚀心灵,结果自害而不自知。择善书而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选择好的、经典的书籍,无疑是一个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读书效果的捷径。(新 珉)

  少些“碎片化”读出幸福感

  84.87分钟,这是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一天24小时,手机接触时间长了,就意味着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短了,比如面对面沟通,比如读一本书等,必定会被挤占。

  当然,不是说不能看手机。在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能享受足不出户知晓天下的乐趣。可如果说读书是汲取营养,以快速浏览、迅速切换为特点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只是看似丰富但不能多吃的快餐。不同于古人利用“枕上、马上、厕上”的碎片时间去阅读的方法,“碎片化”是对内容的切割,对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的冲击。想想看,从“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带你了解历史”中,你能获得什么?几个名词概念、几个精彩片段、似是而非的故事,可能还有看似深奥的结论,然而对提升人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能力能有多大帮助?

  从书中读出真谛、读出愉悦、乃至读出幸福,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更不是从“碎片化”中能获取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在沉浸和思考中读出更多幸福。(杨柳风)

  阅读需要“挤时间”吗

  去年国内一家知名网站曾做过有关读书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人中有过半网民认为平常疏于读书是因为“太忙”,不少人疾呼要“挤时间”读书。在笔者看来,一个“挤”字,看似费尽心思、信誓旦旦,实际上还是没有把读书视为重要的、打心眼里热爱的事。

  一个痴迷音乐的人,绝不需要逼自己每天挤时间唱歌、弹琴、听音乐;一个喜爱烹饪的人,不会逢人就说“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学了不少菜谱”;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再忙再累,总能安排好时间去锻炼。而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一定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如吃饭、睡觉一般自然。即便当其遭遇困苦、人生陷入低谷之时,依然爱书如故、坚持读书。“文革”中,一些学者熬过了艰难的日子,并留下著作,他们能挺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停止读书。

  当然,不能苛求人人都能像大家那样把读书融入生命之中,但多读点书总是好的,爱读书的习惯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所以,还是不要拿“没有时间”这个借口来推脱,也别用“挤时间”来安慰自己了吧。(孙莉华)

  不妨把“苦读”变成“趣读”

  记得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在家长会上就强调,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十分重要。如今回头看看4年间孩子的成长点滴,真切感受到,爱读书的习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就目前来看,女儿曾读过的句式词语、诗词名言,都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她遣词造句的能力。

  “读书勤乃有,不学腹中空。”读书,成就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能力,更是长久的成长。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的知识,孩子可以在自我阅读中获知。但再好的阅读习惯也需要不断培养。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花几千元为孩子买书,却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喜爱这些书,一味强迫孩子阅读,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读书习惯再好,也要因势利导。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把“苦读”变成“趣读”,让读书于孩子而言不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读书习惯自然就能培养起来了。关键是,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能身体力行、做好榜样。(严霜剑)

责任编辑:王欣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