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媒体到杭州一些小区了解垃圾分类情况,发现有的是“尖子生”,不仅有宣传带头人,已提前演习了半年之久,做得有模有样;有的是“后进生”,不仅没什么动静,居民自己在家做好分类工作后,居然连对应的垃圾桶都找不到,也无人宣传、监管。
这也基本符合我和身边人对杭州垃圾分类新条例正式实施之初的印象。看新闻得知杭州严格执行垃圾分类了,外地来杭的母亲在家研究了半天,出门却发现垃圾桶原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便也讲究不起来了。尽管起点高、声势大,但远未达到全民参与的地步,杭州垃圾分类新条例还须更加紧锣密鼓地推广下去。
打铁要趁热。垃圾分类是个大工程,新条例实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正常,但不能让市民等得太久,否则,刚刚鼓舞起来的干劲可能很快会偃旗息鼓,再动员,成本就更高了。这次杭州打响的垃圾分类硬仗,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次建立全面覆盖、全程分类、全民参与格局的关键战役,容不得任何停顿,要的是一鼓作气。设置垃圾分类管理员、开展定时定点投放和收运试点、开展垃圾智能回收等一系列工作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垃圾分类难题多年未破,自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新条例在推行过程中,可能触碰到老的痛点,也可能发现新的症结,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也要留足响应时间。像报道中出现的垃圾投放点减少遭抱怨、定时投放时间、居民积极性不同步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出现。这些问题都应仔细研究,一一破解,不能不闻不问地往前赶。只有仔细解决每个小难题,才能分解大难题,最终啃下“硬骨头”。
垃圾分类,不激发起全民的积极性,不掀起全民参与热潮,没办法做好。报道中涌现出一批热心的垃圾分类宣导员、带头人,有年事已高的大妈大爷,也有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他们身体力行、自觉分类,还去帮助其他人解决分类难题。他们难道天然喜欢与臭烘烘的垃圾朝夕相处吗?非也。促使他们热情投入的,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价值体认。当然,靠几个人或者一个小区做得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一群人的积极投入和较真传导给另一群人,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树立垃圾分类责任感,才能造就城市新的人文风景。
杭州垃圾分类新条例经过多轮研讨,在以往的基础上,有诸多创新之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为垃圾分类的“杭州模式”添加注脚。杭州已立下军令状,要在2020年6月前实现垃圾分类杭州模式的全覆盖,距今只有10个月不到的时间。相关管理者须筹划好,想方设法在这个期限之内把政策贯彻到底,打造垃圾分类的全国标杆。(张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