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最珍贵的礼物是尊重
日期:2019-09-10
来源:湖北日报
教师节不是“送礼节”,给老师送礼也绝不是什么“教育投资”。尊重有关部门严禁收礼的规定,尊重老师拒不收礼的自律,本身就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

  又到教师节。节前,一些地方重申“禁止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武汉市武昌区的家长则陆续收到《武昌区全体教师致家长的一封信》,老师们明确表示:不收一份礼品,请家长不要费心。可还是有部分家长觉得“不送点不踏实”。

  教育部早有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很多地方也都把廉洁过节视为师德操守的体现。可一些家长内心还是很纠结,有些人这样安慰自己:谁都不承认给老师送礼,可是别人偷偷送礼成功了,我的孩子不是要“吃亏”?礼送轻了,老师岂不是要轻看我的孩子?于教师而言,家长要送,快递上门、送到家里,推都推不掉,教师节礼物反倒成了一种负担。

  教师节送不送礼,折射的是一种功利的、攀比的、世俗化的复杂社会心态,是一个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大问题。如果对老师的感谢和尊重非要用金钱物质去表达,明明制度规定不准收礼,却还要在拒收和强送间拉锯,给孩子传导的是一种怎样的处世之道?今年是第35个教师节,1985年设置教师节的时候,目的是“感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尊师重教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侧重于精神和情感上的真诚致敬。

  教师节不是“送礼节”,给老师送礼也绝不是什么“教育投资”。尊重有关部门严禁收礼的规定,尊重老师拒不收礼的自律,本身就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但也要看到,“禁止送礼”并不意味着要淡化教师节的存在。中华文明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节这一天,学生有对老师致谢的质朴表达需要,社会有表达“尊师重教”传统的现实需求。不让送礼品礼金,那该用什么方式去表达这份情感呢?有关部门在严格执行禁止收礼规定的同时,也不妨划定一个合理范围,确定一个合理表达的空间和渠道——面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学生或家长送上一张手工贺卡、一枝小花,送上一句“老师您辛苦啦”的熨帖话,或是一点礼极轻意却浓的“小玩意儿”,又有何不可?

  “解开教师节的纠结”不是要降低“教师节”的存在感,而是要引导健康合理表达方式的回归,避免它走向世俗化。对学生、家长等个体而言,教师节的敬意表达应该重精神轻物质,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则全然不同——每年的教师节都应该是全社会表达对教师尊敬和感谢的一个契机,有关部门也好,相关媒体也好,应该开展好优秀老师的评选表彰、宣传推介,营造教书育人光荣的社会氛围。各级各地应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保证教师待遇,在职称评聘、交通出行、门票优惠等方面给予其应有的优待,让他们有社会地位,有荣誉感、使命感、自豪感。

  荀子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厘清该怎么“贵”、怎么“重”的问题,该不该送礼的纠结也就解开了。(李思辉)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