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我们理解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崭新视角。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它不仅集中刻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特殊规律,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后起国家文明复兴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时空环境下交融互鉴的普遍格局。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文明的传承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来源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同频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深叶茂的思想根基。从目标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小康等理念蕴含着祖先对良治善政的朴素期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宏阔发展蓝图。从方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延续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传统,体现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社会共识上看,在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义利并重、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充当了社会转型的稳定器,为资源重组和利益协调提供了必要的社会舆论支撑。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潮流,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的现实背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和跃升,仍处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文明秩序之中,中国在全球价值循环中的长期劣势即是“中心—边缘”文明格局观在经济领域的延续。然而,这种秩序的维护也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高昂成本,产业的向外转移造成了其内部产业格局的“空心化”和贫富差距的悬殊,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为新的文明秩序形成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和模式必将影响更大范围的经济局势,这要求中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以自身的现代化推动全球化向互利共生的方向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预示的发展前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初是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展开的,但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深刻总结实践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开拓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文明演替的良性轨道。在纵向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文明变迁的动态性,它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突破口,将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在横向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文明变迁的包容性,它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形成了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相促进、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相统一的复合形态,在兼收并蓄中实现了自身的相对稳定。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文明的价值与意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转型的典型路径和模式,其基本特征体现了文明的五大价值追求。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整体性价值。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也一度成为现代化起步的严峻压力。但中国式现代化将庞大的人口体量视为一个密切合作的整体,坚持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突破了后起文明的临界最小努力,也规避了资本主义文明一盘散沙、相互掣肘的局面,实现了“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历史性成就。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普惠性价值。“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代表的总体战略及区域性扶贫战略持续推进,至2020年年底,最终实现近1亿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摘帽的重大胜利,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式现代化以实际成效证明了文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普惠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兼容和相互促进的。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协调性价值。随着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注定要求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精神文明与之配套。具体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就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实践,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持续性价值。在现代化浪潮中,因资源枯竭、生态崩溃引发的灾害、战争、移民不胜枚举。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正是力图跳出“污染—治理”的循环怪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构建自然与社会福利双赢的文明新形态。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包容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包容性的发展路线,通过扩大开放、利用自身劳动力禀赋、引进外资等形式放松资源约束,将自身内嵌于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循环之中。随着本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进一步致力于构建包容性的发展规则和秩序,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既有利益格局的垄断和固化,使国际规则从牟取特定国家或集团私利的俱乐部产品转化为公共产品,在长期的和平博弈中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多个层面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将助力本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和人民的福利改善,还将为创新全球治理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历史贡献。(作者:董志勇,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阅读
深刻把握百年党史的“一个主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新论断系列评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