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同理,坚持“真善美”也是文艺评论的永恒价值。“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要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文艺评论应在“真”字上练“内气”。文艺评论工作者追求“真”,要真学真懂,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练好“内气”和开展文艺评论的底盘功夫、看家本领,借鉴古今中外各类文艺实践和作品,观照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纷繁复杂的文艺表象中,把握住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面对波云诡谲的文艺乱象出手要硬气,面对不正确的反批评驳斥要有底气,面对同行的真知灼见虚心学习要有静气,在同声同气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真诚评论、真情评论,“披文入情”之时,认真研读文艺作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与文艺家真诚交朋友,既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妄自尊大,也不一味吹捧、无原则、无底线,敢讲真话、善于评论。“情动辞发”之际,不论书评、随笔、论文等书面方式,还是采访、沙龙、对话等口头方式开展评论,都应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尊重审美差异性多样性,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建设性开展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应在“善”字上做“深功”。文艺评论,“评”即评鉴,评其长短优劣;“论”即论理,论其优劣原因与根由,引领导向与风尚。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存是朝向合“目的性”进行的。目的性就是“善”,对人类有益有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意见》强调,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以专业性为“矢”、以说服力为“的”,文艺评论要在“善”字上做“深功”。创作“有筋骨”的文艺评论,要立足文艺作品实际,发扬“批评精神”“斗争精神”,以朝气与锐气,充分用好批评这个利器,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对不良文艺现象敢于说“不”,在“褒贬甄别”中展现“战斗力、说服力”。创作“有道德”的文艺评论,要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针对文艺作品号脉开方、对症下药,既不能写表扬稿“捧杀”,也不能吹毛求疵“骂杀”,更不能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装懂“误杀”。创作“有温度”的文艺评论,要坚持专业性、客观性,也要兼具包容性、尊重多样性,以“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为准,以善意建善言,批评作品不足,让作者心服口服、读者如饮甘怡,如沐春风。
文艺评论应在“美”字上展“底蕴”。文艺评论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形式传达给受众,既不能板着面孔、拿着腔调,更不能胡言乱语,应以美文美篇、美言美语表达真知灼见。《意见》要求“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是表达、是形式,应深入浅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真情表达、真情析理,不能装腔作势、空调无物、晦涩难懂。“质”是内容、是本质,应有内涵、有底蕴,有启示、有警醒,或引导读者进行欣赏、提高审美境界,或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或对作者对读者醍醐灌顶、理性引导。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真、美、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再加上一种稀有的光辉灿烂的情境,真或善就变成美了。”文艺评论坚持“真善美”、传播“真善美”,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主流价值并遵行之,低俗庸俗媚俗的“假恶丑”就没有容身之地。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方川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基地研究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