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文艺评论,还是文艺广告?
某些评论家,对于越来越盛行的此类名为研讨会实为“炒作会”的活动,虽然嘴上说不胜负担,心里却是乐此不疲,并且练出了一套应对之道。他们无暇也不会有兴趣去认真读作品、看演出、观摩展览,但照样能说、会说;他们在不同的会场,说着大同小异的观点,但也善于在使用术语之类的关键词上追随流行,每每有了时尚词语,就赶紧用上,搅动一下会场气氛,不使沉闷无聊。>>>详细 文艺评论是一个审美过程,是一种艺术鉴赏,在本质上是非功利的。文艺评论沦为“商业广告”,无异于本质上的异化。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文艺评论失去独立的品格,没有了自由空间的现象,让人担忧。当下,正是我国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是文化和资本的结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和背离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书画艺术品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健康、公正的艺术评论的把关和指引。>>>详细 |
|||
反思媒体文化批评乱象:还有“神马”不是“浮云”
严肃话题如何变成“一点正经没有”
一场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被消解在吃喝玩乐、宾馆、红包的吵嚷之中;一场必要的学术论争,被消解在个人恩怨、派系之争的是非圈里;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陷入无穷无尽的八卦新闻炒作之中;面对某种文化现象的批评,只要伤及其背后的商家利益必然会遭封杀,而最好的封杀方式就是嘻嘻哈哈地在双方脸上涂一圈白粉,彼此彼此,都成了逗人娱乐的小花脸。>>>详细 消费主义、娱乐精神让思想家离我们越来越远?
神圣的东西,还是需要以神圣的面目出现。现在大凡正面人物,就怕被人说一本正经,非要刻意弄得多面化。大凡对大众讲大道理,就要特别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就怕被人说假模假式、伪崇高。其实,神圣的话就要用神圣的方式来说。面对崇高神圣,总有一份相信和动心,埋在人们的心底。如果我们没有力量把人内心的东西挖出来,那就是一种失职。>>>详细 |
|||
学者和媒体,谁给谁开“黑名单” 随着媒体商业气味和娱乐色彩的日益浓重,原本正襟危坐,甚至显得有点落落寡合的文艺批评,正渐渐被改造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栏目剧”,成为常规节目。而同样地,出场学者及其评论观点被“策划”和“安排”,在节目里化作角色和台词;而靠吸引注意力来拉广告、取利润、赚投资回报的传媒资本,做起了手拿指挥棒的总导演。>>>详细 就今天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不是贫穷,也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浮躁和对金钱不可遏制的渴望正在威胁着知识分子的眼光和良知,让他们承担不起客观分析的任务。须知金钱买不来睿智,面对这种现状,媒体有责任邀请各路专家、学者发表各种评论,让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案相互碰撞,在争辩中净化自己的见解。精英人物自身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竭力摆脱“屁股决定脑袋”的世俗力量。>>>详细 |
|||
|
|||
中国文明网·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