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视点第58期:“达芬奇”到底招谁了惹谁了
发表时间:2011-07-25   来源:中国文明网·文明评论频道

“达芬奇”戳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

  同样的商品,不买国产的,只买进口的;不买非名牌的,只买名牌的;不买小企业的,只买大企业的。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消费者希望借着“高攀”来规避风险,提高“消费安全度”。但达芬奇事件让人痛切地感到,以高昂价格攫取着超额利润的无良企业,根本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详细

  ·原来花再多钱也难买到安全

  ·达芬奇式欺诈警示“消费文化悖论”

  ·破除“魔咒”必须落实消费者权益

“达芬奇”现形暴露了什么

  又一个“假洋鬼子”被脱去“洋马甲”!舆论一片哗然。那么产自国内的“达芬奇”家具,是如何“洋装”加身的?这些“假洋鬼子”明明在国内土生土长,为啥自我标榜洋货?显然图的是暴利,披“洋”上阵后,身份转变,身价还会倍增。比如一张双人床,在国内生产商那里只值3万元左右,但在“达芬奇”专卖店卖到了30多万元。然而,值得探究的是,这些“假洋鬼子”为何能长期逍遥市场且屡禁不止?它的背后究竟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详细

  相关阅读:达芬奇事件摧毁了什么

达芬奇“洋”家具的背后

  中国公众也几乎每天都在为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失的负面报道大伤脑筋。面对这些看似荒诞却又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事实上,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背后是无序与无德。无序,指的是制度上的疏漏缺失和监管上的乏力懈怠。无德,指的是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无良沦丧。笔者浅见,正确地判定与引导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是解决当下无序无德的根本途径。【详细

  相关阅读:达芬奇事件也许是一个契机和转折?

“达芬奇们”风行的另一面

  达芬奇所迎合的某些消费者的心理,并不是对奢侈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不是对创意和品质的推崇,而仅仅是挥霍和炫耀——简而言之,就是面子。面对“达芬奇们”,仅仅谴责企业的作假是不够的,再谴责监管的缺失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我们心底根深蒂固的“面子情结”,就不会有“达芬奇们”的畅通无阻。同样,面对一个“达芬奇”的穿帮,我们也不该过早地欢呼庆贺,因为只要“面子情结”及其社会根源一日不除,新的“达芬奇们”还会继续风行。【详细

  相关阅读:“外国血统”为何能忽悠这么多人

对待“达芬奇”不能只拿道德说事

  记得央视曝光“达芬奇”的问题时,还说它涉嫌商业欺诈,但问题发酵到今天,涉嫌商业欺诈已经被分解成虚假宣传、交货不符合合同、甲醛等有害气体超标等,并被归结为“错”。市场经济又被称为“法治经济”,但我们很少谈论法治,而是迷失在道德思维中。“达芬奇”在中国发展13年,在诸多城市开出分店分号,奇怪的是它居然迄今没有碰到过任何市场监管行动。一部《刑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但长期给人备而不用的印象,令民众感到失望。【详细

  相关阅读:达芬奇造假启示(1) (2)

中国文明网·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