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种力量。激活普通人心底的那份善意,起码的要求是让他们愿意交付自己的善心,信任自己捐赠的善款会被合理使用。“善款善用”这个要求并不算高,它顶多只能算是一条检验社会良知的底线,守住这个底线,爱心人士才不会觉得自己的善心被践踏了,整个社会的慈善氛围和道德水平才会变得更好。 

——《守住善款善用的底线》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

    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匹配。制度越完善,就越大程度地保证不遭个别人钻“空子”,让政策落空或者背离初衷。要确保每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需要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完善的执行规程。  [详细]

    让我们一起,随着记者镜头,以西北的一个贫困县为切入,看看“免费午餐”的实现过程。2011年9月,国家选择宁夏作为免费午餐试点省区,红寺堡区也在试点之列。 红寺堡区下辖5个乡镇,各个乡镇间公路畅通,交通便捷,经过再三思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红寺堡最后选择了企业加工配送、政府监管、学校对接的免费午餐运行模式,由红寺堡区粮油购销公司承担全区的免费午餐加工和配送。为了减少运送时间,确保午餐温度,粮油购销公司在全区设了5个供应点,辐射全部68所农村小学。 [详细] 

  

    免费午餐基金所发布的年度财报,将去年基金善款的募集和支出情况公开展示。在这份由专业的国际会计事务所免费审计的财务报告中,每一笔支出细到通讯费、差旅费及志愿者津贴都很清楚,乃是一份普通人都可以读懂的财报。免费午餐项目年度财报的公开透明,充分满足了捐赠者对善款的知情权,让公众看到了打造“透明慈善”的希望,为慈善业树立起了一个好榜样。 [详细]  

    在周年庆典之际公布财务报告,显然是基金发起者的刻意选择。在慈善事业信誉下滑的大背景下,为贫困地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这种直接诉诸公众善心、良心的慈善行为,就更要禁得起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才能取信于捐助者和社会公众,才可能得以持久、健康地发展。在周年庆典上,向社会和捐助者交出一份合格、透明的答卷,正是获得信任的第一步。 [详细]

 

    良心事必须凭着良心做,但一旦事关公众,仅凭良心却又远远不够,让公众看到且相信你的诚意和良心,公众才会把自己的良心托付与你,汇成更大的力量用于慈善事业。重建信任,不可能通过一次公开实现,公众对免费午餐基金的质疑也并未完全消失。但曲折的重建只能由公开起步,才可能让公众相信你基本的诚意,否则一切皆无从谈起。 [详细] 

    致力于信息公开透明的大势早已不可阻挡。其一,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自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尽管不断遭遇一些阻力,但很多行政机关实际上已从信息公开中获益,并继续持续推动进一步的公开透明。社会公众广泛的参与,已成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强大助力。

    其二,信息公开也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这在免费午餐项目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此番财务报告公布之前,网络上关于免费午餐亦有许多传言,这种信息的不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公益事业形成了伤害。因此,免费午餐相关信息的公开,不仅仅是对公众善心的交代,更是责任、公信力的体现。 [详细]

 相关阅读

 邓飞:我怎样发起“免费午餐”计划?

 

I·see:爱心不怕误解 让行善者后顾无忧

 

 

“中国慈善”如何在争议和风波中前行

 

网友看法

  

    不是我们不愿意捐款,不是我们缺乏爱心,而是我们担心爱心被浪费,捐款被“挪用”,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在催促着我国慈善事业的步伐加快。“免费午餐”项目财务公开只是慈善事业的一个典型,可能其中还有不完善,但这种尝试就是一种莫大的进步。总说爱心善款流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这样的托词只能让人伤心,事实证明我们缺的不是技术,只能是诚意和决心。  

    另外,就公众而言,在慈善组织公开账目、努力做到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也应该多些耐心,学会阅读理解财务报告,真正弄清慈善组织的运作状况,而不是泛泛地发出“我就是不信”的道德指责。应该对慈善事业多一些了解,对慈善人士多一些理解。 [详细] 

 

中国文明评论频道策划 项丽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