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近日,在湖南省凤凰县支教的女大学生小梁连发数条微博,揭露她在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看到的“营养午餐”现状。她在微博中称,国家每天给每个孩子拨款3元提供“营养午餐”,但最终到孩子们手上的只有一盒牛奶和一小片面包,两者的价格分别仅为1.6元和0.3元。凤凰县教育部门回应称,选择牛奶和面包作为营养午餐的有关操作,符合政府采购的规定。 [详细]
[名词解释] “营养午餐”计划: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详细]
□ 冷静分析:到底谁“吃”了孩子的营养午餐?
国家补贴的3元钱没有全用在“营养午餐”上,与“营养午餐”没有统一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地挪用项目拨款有很大关系。巴掌大的面包是钻了标准缺失的空子,而地方政府的挪用和拖延下拨补助款,使一些学校只能赊账供餐,也给了教育部门和供货商从中捞取好处的借口。上行下效,都想从学生的“营养午餐”上捞好处,能不出问题吗?
而且“营养午餐”变成面包、牛奶不仅不符合农村孩子的饮食习惯,3元钱在农村也买不到像样的面包和牛奶,就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不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把3元钱完全用于采购食品,恐怕也很难让孩子吃饱。 [详细]
□ 犀利批判:从孩子嘴里抠食那些人于心何忍?
营养午餐计划实施后,国家下拨了专项经费,每生每天区区3元钱本就相当寒酸,保证孩子吃饱已显得捉襟见肘,一些地方竟然还要“雁过拔毛”,把营养午餐当成“唐僧肉”,从孩子们嘴里抠食。想想孩子们饿着肚子上课的情景,想想他们盼望营养午餐的眼神吧,请问你们于心何忍,道德良知何在! [详细]
□ 解决之道:善政不能流于形式 有责任有监督才有营养
通过自建食堂以保障营养午餐“落地入口”,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除了管住那些“偷吃的嘴”,另一个同样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做一顿与地方实际、学生胃口相适应的营养餐,防止做成好事没办好的“夹生饭”。营养餐涉及22个省份、近千个县、3000多万学生,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物价水平不一样,孩子们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不一样,学校供餐的基础也不一样,而补助的金额是按照人头来的。在统一的餐费标准下,怎么吃、吃什么不能搞“一刀切”。 [详细]
有了具体的标准,接下来就是谁来监督的问题。要想让监督真正发挥作用,除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之外,还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这个第三方可以包括学生家长、支教志愿者或者媒体记者等任何热心于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只有当“营养午餐计划”有了可行的监督标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营养午餐”才能真正有“营养”。 [详细]
结语:让孩子们吃饱饭吃好饭,需要多一份监督,多一分责任与良知,其实每一个善政的施行,都需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