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视点]别让信任缺失成为幸福中国的绊脚石
发表时间:2013-02-19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关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事件回放]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13年2月17日《中国青年报》)[详细]

  

 

    陌生人互信何以成了“稀缺资源”

    社会信任支点的松动,离不开多重因素的作用:转型带来的观念冲刷,消解着传统信任模式的基底,建立在血缘与地域基础上的“熟人信任”,在陌生人社会逐渐被动摇;社会整合机制运行的失当,包括制度规范与践履,也对信任造成了毁损。 [详细]当所有不信任集中在一起,寸积铢累,悄悄积聚,社会氛围就会改变,社会整体的信誉就会丧失。当此之际,出现信任陌生人、“千里捎护照”的温情之举,自然就会让人感到格外珍贵。 [详细]

 

   莫让信任成为一种“奢侈品”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结果。由于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执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而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等,造成了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和谐中国需要信任,莫让信任成为一种“奢侈品”。[详细]

 

    诚信维系除道德约束还要法律威慑

  “在人们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在一些专家看来,要想挽回社会诚信,必须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在一些发达国家,维系诚信的力量首先是法律,而在中国,诚信的维系主要靠道德约束,法律的威慑力还远远不够。[详细]

  挽救信任危机,重塑诚信,迫在眉睫的是大力提升公权力的公信力。公权力的诚信度不高,怎么去监管和维护整个社会的诚信?而公权力之于公信建设,首要的手段就是必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对公权力诚信的缺失以及公职人员的失信行为,必须制定严厉可行的问责机制,对导致政府“无形资产”流失的公务人员,必须予以公开惩戒、严惩不贷,从而使公权力之公信能令百姓信服,带动整个社会诚信的回归和重建。[详细]

 

    信任“跌倒”终需社会共同扶起 用信任温暖国人心灵

    要填平“信任洼地”,就该弥合价值共识的裂缝。在多元社会中,对某些规则的恪守,比如诚信、公平等,应成底线性的社会共识。说起来,信任度下滑,并非像一堵墙的瞬时坍塌,而是一砖一瓦的累积式崩碎。首当其冲的,是权力失范对公信的透支。而修复信任裂痕,也需制度补全。信任“跌倒”了,终需社会共同扶起。信任暗地,固然要制度阳光的照进,但制度背后是人心。在倒逼制度补全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求诸己——毕竟,信任氛围的构筑,公序良俗的形成,有赖于个体心灵习性的涵养。 [详细]

 

    结语:别让信任缺失成为幸福中国的绊脚石,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在引导意识形态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正如当前所不断提倡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那样,用法律法规来遏止导致目前社会不信任因素的蔓延,用务实高效的作风重塑政府良好的形象,进而不断推进整个社会作风的转变。无数事实证明,任何超越既往的盛世都离不开社会主流意识的转变,也正是这种信任缺失下的不断弥补酝酿着民族复兴的无限希望。[详细]

 

责任编辑:贺 宏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