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各类与春节有关的话题再次成为年终岁末网民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今年,网上最热的春节话题是什么?引发网友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哪里?和往年相比,今年春节有哪些新词儿新变化?……围绕这些,中国文明网评论频道近期推出春节系列话题,和您一起聊聊别样的“马年春节”!

 

  本期话题:“乡愁”:春节难愈的病 温暖的魂

  主 持 人:钟闻平

  点 评 人:各地网友

  关 键 词:春节、乡愁、梦

  

  主持人:乡愁是什么?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期盼,是国人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脚步,愈来愈多的人离开了家乡,为家人为故乡奋斗奔忙。乡愁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萦绕心头。春节到了,游子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故人相邀,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积攒了一年的乡愁在浓浓的年味中得到释放。

 

  

“乡愁”是什么:是春节难以治愈的“病”

 

  乡愁,是一种思乡的情感。从古至今,乡愁是文人墨客抒怀的题材,衍生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乡愁,是2014年中国治国方略中的新词;乡愁,更是每年新春佳节难以治愈的顽疾,让人疼痛而又无奈。

  乡愁之一:一票难求

  春运是观察乡愁的好切口。乡愁是一张薄薄的车票。乡愁是一种病。导致乡愁的“病根”是空间阻隔,而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有且只有一种——尽快回到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发生与治愈的过程,就是一次抵达,从异域到故乡,从此岸到彼岸;它也是一种见证,从分离到重聚,从泪水到欢笑;它更是一种权利,任凭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包含在一张薄薄的车票中。

  乡愁之二:恐归一族

  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亲人眼里,“恐归族”有那么一点冷血,甚至还容易和不孝牵连在一起,但对“恐归族”来说,恐惧回家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远太短;亲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热闹,却似乎三头六臂也探不完;乡情纵然可亲,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经无法适应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节奏;年底各种开销加大,回家过年无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财政赤字越发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静静地享受单身贵族的特权,却被父母亲抓住连逼了七日的“婚”。

  乡愁溯源:寻根文化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到故乡,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抱憾,所有的喜欢,都盛在春节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自然,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  [点击全文]

 

“乡愁”如何解:在浓浓年味中释放

 

  回家过年,高度浓缩了中华儿女的乡愁情怀。而正在弥漫的年味,也因为游子归乡过程中的企盼、喜悦、焦急等情绪,显得愈发浓厚。可以说,正是一直传承的乡愁,让过年更添人情味。

  乡愁是一种情怀,是远方的人对故乡种种细节的回味和思念。乡愁情怀其实时时都在离家远行之人的血液里流淌,日日夜夜的聚集,终于在过年时如火山爆发,喷涌在旅途中、故乡里。

  每逢过年,远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千方百计地回家,无论借助何种工具、无论路途如何艰难,回家成为这些人的终点。回到家里,故乡风景或许改变,故人容颜或许增添了岁月痕迹,却让人觉得如此亲切和舒服。这就是家的感觉,这就是乡愁的流露。

  新年回家,就为归乡人集中抒发乡愁提供了一个窗口。

  春节假期是短暂的,但是,在这段时间里,离家远行的儿女集体返乡。每一处都因为他们的归来显得更加热闹,亲人团聚、故人相邀,都有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情感。往来频繁,不仅体现在人的脚步上,也显露在人的心理交流上。这些归家后的激动,让过年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过年回家,为父母买上一些保暖的衣裳,陪亲人聊天、做饭,和家人一起吃顿热闹的年夜饭,与朋友聚会……这些事看起来都十分简单,却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慰藉彼此的心灵。

  乡愁,在归家的路上,在故乡的欢笑里,在一句句交心的问候里。乡愁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记挂在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心里。新年,让游子得以释放乡愁;乡愁,也让新年的味道愈加浓郁。 [点击全文]

  

“乡愁”不能忘:守得住节日 才记得住乡愁

 

  乡愁并不都是平叙的,既绽放在如水的岁月里,还怒放在传统节日的芬芳里;乡愁并不都是抽象的,不仅是门前的小河、村头的老柳树,还有春节的对联、元宵节的灯笼、端午节的龙舟、中秋节的月饼。“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苦再累也要回家”……这样的春运故事,讲述的正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注解的正是乡愁的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洋洋洒洒,但核心是家国情怀。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对应的是“和”,体现的是家庭和美、天下太平;清明节,对应的是“思”,体现的是对先人的缅怀;端午节,对应的是“忠”,体现的是朴素的民族情怀,这三点共同构成了家国情怀。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传统节日;读懂了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就基本读懂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加油站。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而传统节日的存在,也让传统文化找到了发挥的舞台。这在春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无论是贴春联还是舞龙狮,围绕春节发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动,都增进了人们对文化的了解,增添了人们的乡愁情愫。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春节印象,人们才能忍受春运的悲情与苦情,追寻回家的真情与温情。而每一个春节,每一次回家,都在客观上起着加油、充电的作用,延续或者加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一意义上,传承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软实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守得住节日”。如此,“记得住乡愁”也就顺理成章。

  传统节日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背景下,由人口流动性及城市丛林化带来的人格疏离等弊端,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文化黏性,既能够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也能够增进人际关系,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句“年味淡了”的感慨,一方面反映公众对于“城市病”、“现代病”的忧虑,另一方面表明公众希望传统节日能够守住、挺住,发挥更大作用。

  乡愁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世界自觉。传统节日是乡愁的活水源头,历史已经证实,未来还将证实:守得住节日,记得住乡愁。 [点击全文]

  @ 丁琪: 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努力寻觅生命的崭新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之所以忘不了故园、道不尽乡愁的真正内涵。过年时的一句“回家”,寄托的何止仅是一种团圆?在“回家”的道路上,在我们精神的还乡历程中,我们正以已知思忖未知、以旧有成就新兴。

 

  @ 叶佩锋: 我们要倡导“每到佳节倍思亲”“游子常回家看看”等乡愁思想,多多关心、关注、投身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事业,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献计献策、呐喊助威;要倡导在家庭、家族迎新聚会以及各类同学会、战友会、茶话会、团拜会上体验年味、一解乡愁、融洽感情。

 

  @ 张楠之: 传统文化中最最核心的东西,最能打动你的柔软的内心的东西,其实一直没变。因为,只要到了年底,无论你身在何方,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家;无论你贴不贴春联,放不放鞭炮,你的心里都有盼望热闹的冲动;无论你是包饺子还是啃窝头,你最企盼的都是一家人吃个团圆饭。

 

  @ 王立明: 从古时候的踏破脚掌、疾鞭快马竞回家,到现代的滚滚奔涌的世界奇观“春运潮”,都是在“年”的精神内核引领下,让众多国人在短期内进行一次蔚为壮观的大迁徙,而这种中国特色的大迁徙,也是时代变迁的充分印证。中国特色的“春运”所折射出的是在“年”的载体驱使下“儿女倍思亲”、“父母盼儿归”的厚重亲情。

 

  @ 赵雪梅: 当春节的声音越发近的时候,那些充斥在两地的不应该是乡愁而是暖意。张灯结彩迎新春,看着祝福洋溢的春联,望着镂空喜气的窗花,拿着手中金色的“福”字,眼前呈现出一幅和谐的春节盛景。然而这春节前大半个月的忙碌为的只是给予亲人心中最大的温暖。这满满的爱,这盛大的装饰不就是中国人所捍卫的“春节文化”和“人情味儿”吗?

 

  主持人:一句“记得住乡愁”击中了多少网友内心最柔软的情和痛。“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春节——这个最能体现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乡愁”二字所内含的思乡思亲之情既是一种痛,更是一种温暖。记得住“乡愁”,从过好我们的节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