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移旧俗 传承优良乡风
发表时间:2023-10-19 来源:中国文明网

  在闽南,农历七月叫“普渡月”,不少人会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举办祭祀活动,追怀先人,尤其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最为隆重。以往,根据旧俗,除了要准备整桌饭菜、三牲酒礼,还会召集村内外亲朋好友,谁家来的客人多,谁最有面子。久而久之,这种攀比的酒席之风不仅消弭了原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意义,也加重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

  省花销 不省爱心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自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以来,这些习俗也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今年农历七月十五,正值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的“普渡日”,然而,村子里已没有了以往大操大办的酒席,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聚餐和友好的问候。

  “以前村里‘做节’、办红白事等,大家好面子,总想要做大排场,桌席都摆到路面上,堵塞交通不说,还常常因为醉酒斗殴,扰乱社会安定。”东升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道,“现在摒弃了以往摆酒请客的攀比之风,每户每年能省下大几千元的开支。”

  革除攀比之风,也得讲究办法,想要改变村里长久以来的习惯,不能用“一刀切”的硬手段。东升村得以转变,和村里的党组织、老人协会有很大的关系。“移风易俗工作不仅对老人有好处,子女也减轻了负担。”今年92岁的黄秉成是东升村老书记,主动带头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并通过老人协会宣传,把新乡风推动进家家户户。

  一边是将旧风俗转变为新文明,另一边则将花费用到了更有意义的地方。近日,旧镇镇潭仔头村小学举办了第二届筑梦基金颁奖仪式,由村里的筑梦基金会出资,为成绩优秀的学生送去奖状、奖品,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潭仔头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过程中,村民将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奖学中,让文明一代代传承。

  “教育是长久之功,以往,村里家家户户用在陈风旧俗上的花费不少,但这些钱花出去了,除了有面子,没有其他实质的作用,还造成浪费。我们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就要把这些风气往好的地方带。”潭仔头村党总支书记说。

  2022年,潭仔头村奖学奖教基金会成立,由村里党员、乡贤带头,主动将红白喜事简办省下的钱投入基金会中,作为奖学金颁发给村里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了带头作用,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观念,也更积极地将资金投入到其中,移风易俗的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开来。”让人印象很深的是村里92岁老人林南塘的捐赠。林南塘了解了基金会后,主动捐出原本用于儿子结婚办酒的10万元。

  减环节 不减缅怀

  “通过殡葬改革,减省了复杂的送葬、吊唁环节,不减的是对逝者的怀念。”绥安镇城西社区党总支书记邱传芳说,去年底,漳浦县新殡仪馆投入使用,同时,《漳浦县推行“移风易俗·集中吊唁”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城西社区的群众快速响应。

  “有一个专门的吊唁场所,寄托哀思,相比以往在沿街路面,更有尊严,也更规范。”邱传芳说,改革的推进改变了以往影响交通、扰民的吊唁方式,同时也取消了酒席接待,减省了送葬队伍等,不仅降低了白事支出,也让更文明的吊唁方式推广开来。

  漳浦县广大农村开展集中吊唁模式的探索则来得更早。“集中吊唁的探索,漳浦县盘陀镇官陂村水港自然村2013年就开始试行了。”林顺良是盘陀镇民政办主任,驻村工作30多年了,据他介绍,集中吊唁源于村里的环境改造工作。以往,白事活动会沿街搭棚,还有长长的送葬队伍,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破坏,为此,由官陂村治丧理事会牵头,水港自然村开启了集中吊唁的探索,并延续至今。如今,官陂村下辖的12个自然村都设立了集中吊唁点,由村治丧理事会管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2022年,盘陀镇官陂村取得“福建省级乡风文明联系点”称号。

  “移风易俗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影响深远的工作,如此,摒除陋习,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推动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漳浦县委文明办负责同志说,下一步,漳浦县将发挥线上线下宣传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六大行动”。(福建省文明办 福建文明网)

责任编辑:高晟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