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民生茶馆”泡出“亲民好茶”
发表时间:2020-09-05 来源:中国文明网

“民生茶馆”泡出“亲民好茶”

  江苏省张家港市袁家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现有资源,创新服务载体,在村文化礼堂内建立了“民生茶馆”服务阵地,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把政策宣讲、纠纷调节、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送到百姓手中,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一、实施目的

  为了实现“群众需要解决什么,文明实践活动就解决什么”的目标,袁家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设立“民生茶馆”,为村民群众反映需求、反馈问题提供了更接地气、更具人气的平台和载体,为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提升文明实践服务水平明确了对象和方向,从而构建了文明实践、党群连心、服务惠民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做法

  1.创新服务载体,打造村民吐槽的“自留地”。袁家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村文化礼堂专门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了“民生茶馆”服务阵地,致力于征集并解决民生问题。民生茶馆按照江南人家的“八仙桌、长条凳”传统风格布置,让老百姓“走得进、愿意进”,拉近了情感距离。每天上午,民生茶馆里,群众喝茶聊天,在与村干部、志愿者面对面交流的同时,尽情吐槽。

  2.完善服务机制,构筑干群对话的“新模式”。“民生茶馆”的设立,担负着实践站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担当着集民意、察民需、解民忧的前沿阵地。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村“两委”班子轮流值班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民生观察员”,在“民生茶馆”和村民群众“喝茶话家常、沟通聊心事”,进行零距离对话和现场服务,轻松自然的氛围让群众把平时不想讲、不愿讲的问题讲出来,“老袁塍路的路灯不亮了”“肖家庄小区内篮球场旁的道路破损了”“南横河河岸的环境脏乱差”“东横河周边有人乱扔垃圾”“建议对河西路道路破损进行整体修复”“马巷头和王家庄两条路太窄了”“能否为我们老百姓多安排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一条条包含着民生的“温度”建议,就在这个充满着温情、氤氲浓浓茶气的“民生茶馆”里诞生了。

  3.整合服务资源,建设民情问题的“化解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民生观察员和志愿者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再由实践站工作人员汇总整理到民情记录本上。以此为基础,实践站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并通过策划实施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来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其中,针对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文化服务需求,实践站将每周四的群众接待日设为文化专场,与张家港市评弹团、市声乐协会等团队合作,借助袁桥书场、红歌广场、颐养乐园等服务载体,把文明实践文化服务送到了村民群众的身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初步成效

  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近年来,袁家桥村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建设和完善了一批硬件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和运行,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这些硬件设施,其中“民生茶馆”的布置就依托了村文化礼堂的阵地资源。“民生茶馆”自设立以来,已采集各类问题242条,现场回复185条,协商解决42条,实事工程解决10条。

  二是更加顺畅了沟通渠道。实践站通过宣传栏等阵地,定期公示相关民生问题的处理情况,让村民们能够及时看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更加信任“民生茶馆”,更加愿意走进“民生茶馆”与村两委班子聊民情、话家常。“民生茶馆”的设立,一来让村民群众找回了久违的略显陌生的传统习俗,泡出了一壶亲民好茶,品茶话“家事”,二来让村干部彻底转换角色,从原先的“陌路人”成为了如今群众眼里雪中送炭的“暖心人”。 角色的转变,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袁家桥村“民生茶馆”这块牌子更接地气,更聚民心,也让袁家桥整体环境大变样,人文素质越来越高,村委百姓的“鱼水之情”也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

  三是全面提升了文明村风。“民生茶馆”作为实践站收集群众需求的最有效载体,为实践站各类项目的策划实施奠定了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实践站整合链接各类资源,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主题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在活动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和服务群众。

责任编辑:梁 海燕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