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蕴含文化振兴的价值诉求。当前不仅要把文化作为衡量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还要在高水平上满足农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更高的价值和乐趣,以提振农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
尊重提升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演变,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和创造。乡村文化内生机制是农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农民作为积极分子去参与、创造乡村文化生活,进而重构乡土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情感、价值认同。内生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乡土性、地方性,使农民在熟悉的生活体验中获得价值与乐趣,进而调动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农民主体的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培育现代高素质农民,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这也意味着,农民不仅是文化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振兴的受益者。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体之中,系统研究并把握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探索建立农民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文化活动,精准施策、有效供给。
培育激发乡村的文化社团活力。乡村社会存在大量的各类民间文化社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谙当地的文化底蕴,演出内容贴近生活,表演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农民不仅从丰富的文化演出中获得需求满足,还会因文化活动参与和技艺、能力的展示而受到激励。因此,应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配合的有效供给体系,培育和激发乡村民间社团的文化活力。加大经费投入,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监控评估促进民间社团的自律生长。通过文化馆、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定期对乡村文艺爱好者进行集中培训,扶持和培养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培育壮大农民演出团体。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拓展民间文化社团多元化生存发展路径,促成民间文化社团与企业等组织的合作共赢。
传承创新乡村的文化资源禀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乡村振兴必然是对乡村文明发生自觉和建立自信的过程。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从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开始。系统发掘、整理乡土文化,通过培养文化传承人、打造传统工艺品牌等,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乡土文化的内核,浸润农民的日常生活,并走进农民的内心世界。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盘活蕴藏在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使之在新时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现代和传统的交融中,绽放新的光彩。
推进引领乡村的文化产业振兴。乡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建筑、礼俗、工艺、服饰、典籍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发展潜能,理应回归生产生活实践,打造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为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农民多样化需求的满足提供现实支撑,还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更好地捕捉农民的文化需求信号、及时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文化富民、强村,塑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注意统筹协调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乡土文化回复生命力和内涵,以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状态呈现,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培养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消费能力,重塑乡村文化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习惯,引领广大农民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全面振兴。(作者:卢倩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