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绘就邵阳古城的幸福底色-中国文明网
用文明绘就邵阳古城的幸福底色
发表时间:2023-09-18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新华网邵阳8月10日电(记者苏影)古城邵阳,满目新景。仙人井旁周末志愿行现场的欢声笑语,邵水河畔举行的社区邻居节浓浓的和谐邻里情,入夜后爱莲文化广场上跳着广场舞的悠闲身影……行走其中,邵阳古城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的记者们徐徐展开一幅幅“城净景美人和谐”的文明图景。

  邵阳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耀眼夺目,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36项。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已经融入邵阳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滋养润泽、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7月17日,邵阳剪纸非遗传承人马丽娅在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开展剪纸教学。新华网 王曦 摄

  走进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红彤彤的剪纸长卷映入记者的眼帘,邵阳剪纸非遗传承人马丽娅正在开展剪纸教学,随着剪刀在红纸中穿梭流动,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剪纸在同学们的手中呈现。“我除了带学生外,还培养了30多名老师,这些老师到所任教的班级开展剪纸教学,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大地扩大剪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剪纸文化。”马丽娅一谈到剪纸就滔滔不绝,“每个孩子通过学习后,也会把剪纸技艺教给身边的家长、朋友,可以说每个老师都在做非遗的传承,每个学生都在做非遗的传播。”

邵阳市柘木社区活动中心展示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宝庆烙画(7月16日摄)。新华网记者 苏影 摄

  邵阳市北塔区柘木社区志愿者佟舶赫是一名大学生,她不但自己掌握了三种非遗技艺,还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小朋友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在柘木社区开设的暑期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认真用烙铁作画,学习宝庆烙铁这项非遗技能。柘木社区工作人员罗江波表示,希望通过社区活动把宝庆烙铁在未成年人中传承下去。

  邵阳也是一片红色热土,孕育着丰厚的红色文化,留下了无数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在这里红色基因不断赓续,红色精神不断传承弘扬。

7月17日,小小解说员站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文物前向观众讲解。新华网记者 苏影 摄

  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一群来自洛阳洞小学的小小解说员,他们引导大家参观文物主楼和展览厅,用每个人负责几块展板一个个接力的方式,站在自己负责的文物、展板前生动地向大家介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革命故事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7月17日,小小解说员站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展板前向观众讲解。新华网记者 苏影 摄

  “通过讲解,让我学习到了邵阳的历史。”小小讲解员毛文杰说,他还会继续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讲解,让更多人知道邵阳的这段历史。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陈列馆讲解员陈丽说:“我们借由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联合邵阳市各小学举办了多次的‘党的故事我来说’小小解说员活动,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小学生讲解员,让他们通过亲自讲解体验,感受党在邵阳的历史,牢记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7月17日,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三届社区邻居节活动现场社区居民正在表演节目。新华网记者 苏影 摄

  报道组参加了邵阳红·周末志愿行、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三届社区邻居节两场活动,进行了体验式采访,感受到邵阳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丰富多彩的邻里活动,营造出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为居民搭建了一个增进了解、联络感情、相识相知的平台。

7月16日,邵阳红·周末志愿行活动现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新华网记者 苏影 摄

  志愿于心,服务于行。两场活动现场,除了积极踊跃参与活动的市民,还有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分外显眼,他们在城市中播撒文明的种子,他们热心提供各类志愿服务,不计回报。社区居民对他们的服务交口称赞,都竖起大拇指说“特别好”。

  邵阳市义工联合会会长刘军风介绍说,周末志愿行提供的服务是根据居民的需求来定制的,如果老人有理发的需求,会组织理发师到社区来,如果老人不方便出来,就组织理发师到家里去理发。

  城之美,在于景之美,更在于人之美。整个采访过程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邵阳人,从热情饱满的非遗传承者到生机勃勃的小小讲解员,从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到乐于助人的城市志愿者,在这座城市里,人们都在默默付出、发光发热。邵阳人正将其历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明的基因嵌入城市的肌理。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