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叩响居民“家门” 走进群众“心门”-中国文明网

记者手记:叩响居民“家门” 走进群众“心门”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老伴生病十几年,咱社区的志愿者经常来家里帮我收拾卫生,给老伴擦洗身子,大小活都抢着干。听到咚咚的叩门声,让我的生活有了新希望。”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科大社区修械所小区,居民张希香看着忙碌的志愿者激动地说。

  这是科大社区常态化开展为老人“常叩门、送暖意”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科大社区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老城区,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结构呈现老龄人口多、特殊家庭多的特点。

  科大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相红说:“辖区空巢老人比较多,有的老人希望多上门聊聊天,给予他们精神慰藉;有的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志愿者上门收拾房间、采购生活用品等服务需求。”

  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科大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功探索出为老“常叩门、送暖意”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叩门”问需、“上门”帮扶、“敞门”问效,把精准服务送到居民家中。

  据介绍,2015年5月,科大社区开展“常叩门、送暖意”志愿服务项目,组建了“常叩门”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党员物业服务队。

  图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科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月25日摄)。新华网 李洪雷 摄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社区要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将‘叩门服务’叩到居民心坎上,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王相红说,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对包保特殊家庭至少1次“叩门访”,每季度对联系社区家庭至少1次“电话访”。

  按照“地域相邻、人口相适、科学合理”的原则,科大社区划分为4个片区、10个网格,下辖44个楼院,建立“社区-片区-网格-楼院”四级治理服务架构,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化身“叩门人”,实现联系帮扶全覆盖。

  “叩门”问需不仅要经常“叩门访”,还要记好“叩门账”。

  “我们将社区居民细化为下岗职工群体、离退休老人群体、独居老人群体、双职工家庭群众等6种类型,针对这6类群体,每周各选取一个家庭上门采集需求,每半月一次汇总分析,分类梳理建立需求清单。”王相红说,每名工作人员人手一本“民情日志”,详细记录走访联系群众情况,特别是需求、困难情况,建立“民情台账”,一周一汇总,一周一完善,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握,问题需求放心上。

  据了解,每年年初,科大社区根据平时搜集的居民群众主要问题需求,拉出清单,合并“同类项”,逐一研究策划服务居民项目,力所能及为居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近年来,科大社区平均每年策划开展服务居民群众项目都在10个以上,每年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500件以上。

  有些服务项目深受居民群众欢迎,已形成服务品牌长效坚持。如“红暖阳”助老联盟项目,专门针对辖区内“空巢”老人一一建档立卡,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叩门”问需,心理抚慰、收拾房间、采购生活用品,每季度联合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等单位志愿者到老人家中进行身体检查、电器维护、水电煤气检修,为老人们创造了“舒心”“安全”的生活环境。此外,还有“瑞迪e修站”“健康三送”“医疗保姆”“情暖夕阳”“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等服务项目,也都广受居民群众喜爱。

  服务有监督、大家来评议、付出有回报,科大社区坚持“敞门”问效,把服务居民群众工作列为居务监督重要内容,精准保障服务成效。

  “我们社区每年年底前召开民主评议会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评议,评选最美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最美服务团队等。”王相红说,通过制定监督、问效、奖惩措施,确保群众“获得感”,也极大调动了各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拉家常、解民情的场景。

  “常叩门”工作法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力,实现社区工作队伍和专业服务队伍的深度融合,使得社区拥有了强大的磁场,吸引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将“不常来”“被动来”变为“经常来”“主动来”,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高。

  “未来,我们会把‘常叩门’服务继续推动下去,在力量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重点投入,发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潜力,满足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王相红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记者李洪雷 朱津明 顾恭)

【责任编辑: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