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文明之光耀青城-中国文明网
内蒙古呼和浩特:文明之光耀青城
发表时间:2023-11-29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改造老旧小区、打造特色饮食文化街、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加大草原生态治理、评选“身边好人”……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素有“美丽青城”之称的呼和浩特市,探寻城市文明“足迹”,领略城市文明画卷。

  城乡改造焕发“新”彩 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改造前我们小区脏乱差,没有幸福感、安全感,现在人文环境改善了很多。居委会、党员干部经常组织小区居民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健康宣讲,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呼钢小区生活了数十年的陈培光开心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呼钢小区原为呼和浩特市钢铁厂员工家属住宅区,建于20世纪60-90年代,片区内共有居民楼24栋、平房11排,总建筑面积6.02万平方米。该小区因建设年代较早,整体存在建筑旧、风貌乱、环境差、设施差、出行难、管理难等问题。

  位于呼钢小区门口的口袋公园在改造前是一片空地,地表裸露,缺少休闲设施。改造后重新划分了空间,铺种草坪,栽植了树木和应季花卉,提升了公园整体的景观效果,周围居民在公园里驻足游玩、休闲健身,好不惬意。

  房屋从“旧”到“新”,道路从“坑洼”到“平坦”,环境从“乱”到“美”……如今,呼钢小区已经发生蜕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小区“有机更新”的同时实现了“提档升级”。

  图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呼钢小区外口袋公园(11月18日摄)。 新华网 张倩 摄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宽巷子,道路平整干净、夜晚灯光璀璨,元宵、焙子、糖枣......这些在平日里似乎不起眼的传统美食,变成了新潮的街头美食。

  为繁荣消费市场,今年,回民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百年宽巷子美食”为线索,围绕“提升街景品质、业态互动体验、老街氛围营造”的改造理念,用时近两个月时间,投资近2100万元对宽巷子周边区域的两个广场、两条主街、四条支巷进行改造升级,共覆盖涉及周边商铺296家,实施了道路、牌匾、亮化、网红地标等改造工程,实现了区域全方位提档升级,着力为市民和游客精心打造了一条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具有青城记忆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

  如今,宽巷子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惊喜,绚丽多彩的霓虹灯照亮了整条街道。市民在这里尝美食、看美景,享受着浓浓烟火气中的安然与浪漫,也享受着这座城市带来的安逸与满足。

  10月18日,宽巷子内一家商铺人头攒动,大家争相购买各种特色小吃。新华网 张倩 摄

  城区环境的蝶变,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而在文明创建工作中,乡村也悄然地发⽣了⼀些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感正不断“升级更新”。

  走进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恼包村,古朴典雅的建筑、云雾缭绕的湖面、小桥流水的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这里原本是贫困村,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更是将恼包村近百间房屋冲毁,村民财产损失严重,生产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危机时刻,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担起重建家园、带领村民摆脱困苦的重担。

  2013年3月,恼包村按照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总体布局,以政策奖补、集体自筹和村民众筹的方式,重新选址建设新村。2019年10月1日,恼包村人住进了环境优美、宽敞明亮的新居。

  如今的恼包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并于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图为恼包村内一景,如同江南水乡(6月15日摄)。(地方媒体供图)

  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化发展 奏响“草原都市”新乐章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北方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记者沉浸式见证了伊利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过程。作为“十四五”时期呼和浩特市重点推进项目,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聚焦打造以乳产业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驱动全链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绿色引领产城融合,凝聚了全球奶业顶尖资源。

  伊利健康谷旅游景区自2023年4月2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代表、旅行团队、研学团队和社会大众游客前往参观。

  伊利健康谷旅游景区由伊利智造体验中心、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三大场馆组成,依托伊利乳业文化特色和基地环境特色建立“全过程、一站式、个性化”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探索实践“文化+旅游”“旅游+科技”“旅游+工业”“旅游+研学”,通过智能化、智慧化交互展示,营造沉浸式的奶星球探索体验,结合丰富多彩的乳文化互动,致力于打造全国工业旅游标杆。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包装生产线采用新一代库卡机械手(7月16日摄)。(地方媒体供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乐府民歌描绘的就是敕勒川草原当年的美景。然而,受多年干旱少雨、开垦采石等因素影响,曾经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因水土流失沙化严重,成为飞沙走石的荒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原则,以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为前提,科学制定修复措施,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开启了敕勒川“人工干预+自我修复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探索。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再见古风新韵,成为市民节假日游玩的好去处,更是外地游客心之向往的梦中草原。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加大生态治理的建设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全力打造生态之城、绿色之城。围绕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按照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了多项重点文旅项目。

  随着甲兰板马头琴草原文化产业园、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游历图书馆、陆游房车营地、生盖营精品民宿等文旅项目的建成和运营,敕勒川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文旅产业布局,使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显著提升,让绿色成为城市的最美底色。

  图为盛夏敕勒川草原的美景(7月29日摄)。(地方媒体供图)

  民族团结引领文明风尚 凡人善举点亮城市之光

  呼和浩特既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又是一座有作为、能作为、敢作为的城市。

  作为首批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实践基地,昭君博物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昭君出塞为载体打造宣教品牌,通过昭君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中华传统节庆等主题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昭君博物院推出了沉浸式行走街景舞剧《王昭君》,通过“水土相溶 塞外传音”“昭君秀舞 与民同乐”“和亲大典 命运共同”三个篇章的生动诠释,再现了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

  昭君博物院还开展“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昭君文化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各族群众心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为昭君博物馆内的昭君出塞展厅(10月18日摄)。(地方媒体供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青城有礼、青城有爱精神文明创建品牌,采集好人微光、点亮城市文明。

  呼和浩特不断涌现出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全国道德模范孙奇,一生只做一件事、为乡亲们拼出个好光景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60年矢志不渝践行雷锋精神的老兵魏明,还有30年勤勉为民服务的社区书记李一芝等一大批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

  “想做好社区工作,就得弄清每家的锅台在哪。”1993年上任之初,在短短三个月时间,李一芝用铁脚板走访了社区1400多户。李一芝所在的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破旧,问题很多。30年来,居民群众从未听过李一芝说过“给我上、给我干”,而是“看我的、跟我来”。

  李一芝是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担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是在党和社会各界关怀培养下长大的孤儿,始终用“羊羔跪乳”的恩情,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基层已经扎根工作30年。她常说:“群众在哪里,党的信仰高地就建设在哪里。”

  李一芝开创了社区网格化党建新模式,以创新“党建联盟”为切入点,建立起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体。创新实施的“党员包户”,把各族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开辟的红石榴驿站成为宣传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各族群众联系联谊、教育服务的新阵地;开设的“网格化”服务平台,让社区服务更加精细、更有温度;开设的“红石榴讲堂”,成为了社区凝聚人心的主阵地,通过各类阵地的宣传教育引导,让群众摒弃了多种陈规陋习。

  李一芝还倾心打造了“万家团圆中国节”志愿品牌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从冬至包饺子,春节写对联,包粽子做香包,到重阳节敬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团圆祥和的节日氛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0月19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一芝在介绍社区工作。新华网 张倩 摄

  在呼和浩特,像李一芝这样的道德模范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行各业彰显着城市的魅力与颜值,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与文明。

  品味过去,好人的精神芬芳馥郁;憧憬未来,文明的力量延续永存。如今的呼和浩特因好人的存在而更有厚度,因文明的滋养而更加精彩。(张倩)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