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传统“圈圈席”里“圈”出文明新风尚-中国文明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传统“圈圈席”里“圈”出文明新风尚
发表时间:2023-12-29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圈圈席”是土族特有的设宴待客形式,群众遇婚丧事时,在场院等宽敞处用木板或门板支成简易的长条桌,地铺麦草,邀请宾客围成一个大圈席地而坐就餐。近年来,互助县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推进移风易俗相结合,在不断完善改进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土族“圈圈席”,对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形成了鲜明的互助特色。

土族群众家用“圈圈席”待客。互助县文明办供图

  因俗而治 传统“圈圈席”焕发新光彩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注重文艺文化教育在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作用。着重挖掘民俗文化和土族历史文化,鼓励土族群众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土族婚礼、“圈圈席”等土族民俗文化既简约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点,倡导土族青年用民族传统礼仪举行婚宴。

土族传统婚礼之“圈圈席”。互助县文明办供图

  结合移风易俗新要求,互助土族“圈圈席”顺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要求,更加贴合时代之变、群众之需,在婚事上简化为“一份包子、4—6个菜(两荤两素或两荤四素)、一碗熬饭”,烟每包不超过10元,酒提倡用每斤不超过30元的散酒,每桌花费400元左右。在丧事上,程序进一步简化,标准为“酥油炒面、一份烧麦包子、一盘素菜、一碗旗花面,不放酒,时间一般为1-2天”。“圈圈席”不分席位、等级,大家团团而坐,亲密无间,既解决了山区农村举行宴席时缺少桌椅器具的困难,又增进了席间的浓厚情谊,简约而不简单。这是近年来互助县土族群众中最受欢迎的婚礼方式,“圈圈席”也成为互助县整治大操大办的成功举措。

土族群众在院子里摆“圈圈席”。互助县文明办供图

  积极推广 “圈圈席”成为农村婚丧事新时尚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推进,互助县将土族群众特有的“圈圈席”通过媒体宣传、观摩展示、交流座谈、文艺节目等方式在全县范围进行推广,把简约不简单的“圈圈席”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勤俭节约、注重传统的淳朴民风,使得“圈圈席”逐渐受到全县各族群众的青睐。东山乡岔尔沟村汉族群众李祥洪筹办女儿出嫁喜事,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获悉后,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希望两家能够带头倡导移风易俗,做喜事新办的表率。按照“简化程序、控制彩礼、控制酒席”的要求,李祥洪将预期索要的十多万彩礼降至6.6万元,摒弃压柜钱、眼泪钱等不良习俗,并将妆奁席改成土族传统“圈圈席”,为男女双方节省开支约8万元,村里群众纷纷为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带头人李洪祥拍手称赞,表示以后婚丧嫁娶也会采取“圈圈席”的方式招待客人,践行文明新风尚。

红白理事会为群众普及移风易俗知识。 互助县文明办供图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件顺民意、得民心的事,互助县牢牢抓住群众这一根本主体和最大动因,尊重民情村情,尊重民风民俗,结合民俗习惯,因势利导,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从实际出发,走深群众路线,挖掘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用土族习俗“小切口”做出了移风易俗“大作为”。圈圈席“圈”住了奢靡之风,“圈”生了文明风尚,“圈”出了社会新貌,促进了各民族团结进步。(供稿:青海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