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县城庄镇:除陋习立新规 让文明乡风不断焕发新活力-中国文明网

山西省临县城庄镇:除陋习立新规 让文明乡风不断焕发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4-07-0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移风易俗是一项破旧俗、树新风的社会改革和实践。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庄镇聚焦聚力解决好群众“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的问题,按照“12334”工作方法,即制定一个操作规程,提供两卡服务(婚事“恭祝卡”、丧事“慰问卡”),采取三项措施(事前报备、上门引导、督促检查),紧盯三个群体(紧盯全镇动态监测中的三类户,脱贫户、低保户、易地搬迁户),把握四个重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文明祭祀),推动实现移风易俗“有人管”、婚丧嫁娶“有章程”、社会风气“有变化”的阶段性成效。

 强化柔性引导“软约束”,确保移风易俗有章可依

  城庄镇地处城乡结合部,辖18个行政村2个移民安置区和1个农村社区,本地居民、外来务工和易地移民各类人员聚集,经济条件、文化素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破除陈规陋习,转变思想观念任重道远。一是立起大家愿意接受的规矩。城庄镇聚焦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热点民生问题,各村(社区)通过推广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范本的形式,本着文明节俭、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不与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相抵触的原则,作出具体规范。二是定好符合乡情实际的标准。灵活掌握红白事标准,对操办婚丧的彩礼、随礼、殡期、宴席等上限标准以及礼俗做出具体规范,鼓励各村统一办事场所、标准。三是办成群众欢迎认可的宴事。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建立明确职责和章程,完善红白事登记台账,充分吸收有威望、有良好口碑、群众信任度高、懂农村风俗习惯的总管、乡贤,上门发放婚事“恭祝卡”和丧事“慰问卡”,提醒不大操大办,让办事宴最大限度不增加群众负担。

城庄镇阳宇会村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开展立体宣教“大合唱”,推动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推动移风易俗从“他治”到“自律”,由政府主导到群众自愿,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是关键。一是用乡土文化熏陶群众。把移风易俗政策规定、好人好事改编成临县秧歌、道情剧、小品、三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手机微信群、快手、抖音、农村大喇叭等形式送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心坎上,把各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及《追思会操作规程》等宣传资料送到每位事主手中。截止目前,向新媒体推送500余批次,张挂刊播标语200余条,发放主题挂图2600张、口袋书1500本、倡议书3000余份。二是用典型示范引领群众。在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中加大对“移风易俗文明户”的命名,评选出移风易俗文明户45户,让大家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三是用率先垂范感召群众。城庄镇全镇868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了《城庄镇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做好亲属和身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和先进代表成立志愿服务队,有针对性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主动提供婚丧服务,自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好转。

临县县委宣传部组织移风易俗专场演出走进湫水柏林苑社区。

 培育淳朴民风“新路径”,助推乡风文明焕发新貌

  把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谋自身发展和实现增收,必须把观照群众现实感受与逐步培育文明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成风化俗的目标。一是婚事新办,办出幸福度。提倡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把“改口费”“离母钱”用于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缴纳孝心基金;提倡订婚不操办;反对结婚迎亲雇用豪华车队,提倡简约用车的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洞房、恶搞伴娘等行为。二是丧事简办,办出真尊重。用追思会代替传统丧礼模式,对追思会默哀、致追思词、鞠躬等流程进行规范。控制丧事规模,简化治丧程序,反对出大殡、办长丧,严禁大摆宴席、铺张浪费、借机敛财。三是余事不办,办出节俭风。村里谢绝“无事酒”,不站台、不捧扬、不参加除婚丧事宴外其它事宴。根据村规民约规定,除婚丧事宜外,倡导乔迁、生日、升学等喜庆事宜不办的做法。四是文明祭祀,办出新风尚。提倡在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期间,通过推行网络祭扫、鲜花祭扫、植树祭扫、家庭追思等低碳环保方式,缅怀亲人,寄托哀思。

城庄镇城庄村举办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展演。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返乡创业人员逐步回流,城庄镇大力实施产业“特”“优”战略,全面推进湫水河沿岸千亩枣木香菇园区、300亩羊肚菌园区、就业指导园区、技术研发服务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园区“一区五园”农文旅康融合示范区建设,如今,村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供稿:山西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