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城泉州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代诗人谢履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家乡,称颂当时泉州海运发达与贸易繁荣景象。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福建泉州采风。随着湮远的时光,遍访一处处文物古迹、文明遗存,泉州宋元时期“市井十洲人”的盛况依稀可见。
资料图:世遗之城泉州古城一角。陈英杰 摄
让历史文化景点、世遗景点开口“说话”;在传承弘扬海丝文化的同时,让文明更丰富更具象……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泉州以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为新起点,扬帆探索新文明之旅,将传统文化作“桨”“橹””“帆”,追寻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融合新方式,让文明触手可及、言之有物、可思可考。
传统文化作“桨” 让文明“触手可及”
波涛汹涌的海上,一艘远航帆船驶来,光阴之轮开启,宋代泉州的古城门德济门拔地而起。在妈祖平风浪、斗海寇的灵迹里,一艘艘海船远涉重洋,商旅繁华见证了泉州国际地位最鼎盛、“东方第一大港”最繁荣的时代……
采访报道组到访之时,泉州市鲤城区正在举行德济门遗址光影秀。站在德济门遗址广场,看着眼前的光影变幻,观众仿佛重回700年前,众多市民游客通过融合艺术、灯光、影像和音乐的光影秀之门,打开德济门的辉煌与变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鲤城以世遗泉州古城、遗址为文化载体,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文明内核,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世遗景点的光景秀如幻如梦。但在鲤城,文化传承,变成了可触可碰的现实存在,成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传统文化的同频共振。
9月12日,在泉州市鲤城区苏廷玉故居内,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介绍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杜志鑫 摄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明营养取之不竭的活水。”在泉州市鲤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通政巷清代兵部侍郎、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正在为一群外地游客讲述老城故居文明传承故事。
这幢文物保护单位里,包括金苍绣、泉州花灯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工作室的手艺人,正在刺绣、制作花灯。而客厅里,鲤城区通政小学等几所小学的小小文明公益宣传员,在“泉音有鲤”班用闽南语朗诵泉州文明城市深化创建的诗词。如今的闽南语,还神奇般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河洛话的大部分原音,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以传统文化为躯壳,以文明行为为灵魂,引导文明社会行为,培育新时代文明人。”多年来,鲤城40多所小学通过开展学习闽南语童谣、家风俗语等乡土课程,强化小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引导小孩子自觉践行、宣传讲文明理念,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培育社会文明新风。
除此之外,鲤城还在各历史文化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方言角,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交流闽南俗语、闽南歌诀等蕴含文明理念的闽南文化的场所,让乡音文化可触可及;2023年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以字明志”主题系列活动以来,6000多名高一新生带动6000多个家庭推动移风易俗,摒弃学生16岁生日时大宴宾客风气,将自取字号作为成人礼,以文塑养,以字表德……
“沉浸”文化作“橹” 让文明“言之有物”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鲤城区堪称核心区中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泉州申遗点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其中,泉州古城核心鲤城区拥有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清净寺共8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此外,鲤城区还拥有8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句话描述的是“开闽甲第”之始的泉州人欧阳詹。在泉州著名文化景点“小山从竹”里,采访组沉浸式走访了欧阳詹“不二祠”、弘一法师圆寂的晚晴室,体验其间深厚的历史人文氛围和独特的闽南古建筑魅力。
这些展示传统文化大成的所在,根据真实的历史典故,嵌入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小山丛竹”在打造为“文明”代言的景点,而鲤城的著名景点东西塔为“富强”代言、李贽故居为“民主”代言……这是鲤城先行先试之举,他们通过文明赋能,让文物保护单位、让世遗景点“说话”,打造“言之有物”的沉浸式文明体验。
时间转轴退回2年前。2022年,泉州鲤城启动“新时代世遗古城十二组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文景观公开征集,制作播放22个视频,通过各级媒体、全链条全方位传播视频,全平台视频播放量高达上千万次。
在鲤城,深耕闽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方兴未艾——推出《百街百“姓”百门匾》,深入古城各街巷,实地记录古城郡望堂号信息,通过对郡望堂号背后的历史典故考证,阐释蕴含的家风家教、与人为善等优秀价值观;开展“世遗古城·文化楼栋”加挂传统文化楼栋名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属地历史底蕴、人文典故等,赋予小区楼栋烟火气息、文化内涵、德育功能等时代价值,组织居民拍摄录制“我家的文化楼栋名”短视频;举行“寻宝刺桐城”短视频讲解比赛,目前已发布50多期视频,浏览、点赞量超过百万次。参与者来自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5个语种、7种方言……
在新时代文明的加持中,泉州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鲤城实践”。到目前,泉州世遗拥有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
海丝文化作“帆” 让文明“可思可考”
建区于1997年的丰泽,是泉州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虽然正值“青年”,但丰泽的历史底蕴却不遑多让,其拥有真武庙、江口码头等世界文化遗产点以及棋罗星布的文旅景点、文保单位。
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网红打卡点,“满城尽是簪花人”。而风靡全国的簪花,始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的丰泽蟳埔村。蟳埔村因“簪花围”成为全国热门旅游打卡点之一。
邻蟳埔村的真武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知名度在蟳埔火爆“出圈”之前,早已声名在外。采访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步入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与湖北武当山同名的山丘上,始建于宋代,为“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之一,是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历史上,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在这里和谐交流交易,被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元时期,远洋航行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渔民认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要信仰支撑。为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方便祈祷的寺庙接连造起。
武当山牌楼式门楼拾级而上,建庙时保留至今的2个石狮雕像憨态可掬,拱出地面、宛如龟背的“吞海”石碑令人印象深刻。“吞海”两字,意为真武大帝显圣的气势可吞海,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的生动写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延续城市文脉。2018年、2023年、2024年,丰泽在真武庙举办“祭海祈福”艺术表演。古乐悠扬、鼓声阵阵,扮演泉州知府、市舶司使和外国商人的主祭官缓缓走向祭祀台完成仪制,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手执龠、羽,跳起佾舞,祈求出海平安顺利。千年前的祭海情景再现,展示了传统祭祀典礼与具有海洋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表达了海上丝绸之路祈安的主题,让更多人了解到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在延续传承文化中,文明可思可考,更具象化,反哺文化传承、推动城市文旅行业的前行。”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斌介绍,泉州、丰泽两级文明办,以环顾真武庙这个核心,成立了由60多支、1000多人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簪花围联盟”,上千名文明实践宣传员以及志愿者,活跃于蟳埔村、真武庙、江口码头等文化、民俗热点区域,为每年超过500万人次的游客提供应急救援、旅游引导、景点讲解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成立行业协会,广纳人才,邀请明星、学者、大V担任蟳埔文化、“簪花”文化民俗宣传推广大使,促进民俗文化长红;促进文明+旅游、文明+经营肌理的深度融合,保证簪花围、租汉服马面裙等市价维持在40元/人的低价位长效运行。
“可思可考”的文明,迸发更广阔、更具张力的力量——以打鱼为生的蟳埔村几十名渔民组成“丰泽区渔人海上救援中心”,多年来救起溺水群众40多人,2020年以他们为班底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启泉州湾净滩行动,至今举办20多期,6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美丽净滩行动中。(采访报道组:芮静 廖培煌 视频制作: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