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看到了用书本理论无法完全阐释的乡土中国,看到了充满活力的民间智慧。他们正在用最具有在地性的方式,高效地谋划着乡村未来的发展”,这是浙江省文化特派员邵慧在对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慨。
小镇姑娘的乡村情怀
“我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镇姑娘。”乐观开朗、亲和力强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邵慧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小镇中走出来的邵慧,对童年的各种美好瞬间记忆犹新,对乡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渐渐远离乡村、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但这些美好回忆驱动着她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重新回到乡村。
自从2018年在宁波大学任职以来,邵慧经常在暑假期间带学生在浙江各地驻村,围绕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需求“真题真做”,探索尝试形式丰富、具有传播力的文化项目,包括拍摄乡村振兴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录制大学生返乡创业广播剧,设计区域公共农产品形象、策划微信表情包和文创周边、改造乡村闲置空间进行文化赋能等等。大家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了专业的成长和师生间的友谊,更是让年轻学生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爱上乡村。
在邵慧的带动下,不少学生因此选择了回乡工作。其中一位同学,本来就读于日语专业,规划好的“人生剧本”是到日本进一步深造。2019年暑假在邵慧的带领下拍摄了一部乡村纪录片,2021年毕业时进入四川资阳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2023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与100%
“今年4月份,领导和我说起选派文化特派员时,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材料。”邵慧激动地说。
文化特派员是浙江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
邵慧经过省里层层选拔,结对余姚市梁弄镇、重点服务横坎头村。从宁波大学到横坎头村有86.8公里,如果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地铁换市郊铁路再换公交车,单程将近三个小时。即使开车自驾,也需要80分钟。
“之前考了驾照、但是很少开,这一次逼着自己回炉重造。第一次独立开车进村时,精神高度紧张。”邵慧笑着说。如今,“老司机”邵慧已经习惯了自己驾车往返,无论在高速公路还是乡村公路上都游刃有余。
10月12日,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邵慧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志愿服务,为游客讲解横坎头村的红色历史。新华网记者钟奕 摄
“全家总动员让我很有成就感和安全感”,邵慧说,爱人和孩子都非常支持她的驻村决定。邵慧的爱人不仅仅把余姚作为全家周末家庭出游的首选目的地,还利用专业所长将博弈论理论应用到农村公共品提供的研究之中。
“作为浙江省首批百名文化特派员的1%,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将会带着100%的热情投入乡村”,邵慧表示。
乡村不土,相反乡村很酷
“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秀丽”这是邵慧对梁弄镇的第一印象。但在之后摸排基层文化需求时邵慧发现,镇里不少地方迫切需要文旅融合、文化品牌打造、文创开发等方面的人才。
“邵老师,我们的文化需求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放手去做!”这是邵慧见到横坎头村村支书黄科威时听到的第一句话。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需要年轻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意与智慧,年轻人也需要进入乡村实践“真题真做”,邵慧在调研后深有体会。
8月21日,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邵慧带领意大利维罗纳大学12名师生团队夏令营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梁弄镇研学。新华网发(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干雨微 摄)
于是,邵慧立足横坎头村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联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村里挂牌成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真正做到了从“一个人”到“一个团”,为乡村发展凝聚多方力量;组织师生团队为村里拍摄文化宣传片、创意短视频、新农人主题纪录片,同时还着手设计起了文创周边,努力把高校创意能量与横坎头村的红色资源、绿水青山有机融合,实现产教融合与乡村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横坎头村的档次和品位,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在驻村的过程中感受到乡村并不土,相反却很酷”邵慧说。驻村两年中,她将扎根一个村一个镇,着力打造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浙东红村”红色文化品牌2.0建设,并继续用好“红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围绕“一米高度看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设计“红村”特色研学路线、打造儿童友好型空间、营造良好的青创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乡村、爱上乡村、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产业振兴力。
邵慧还有很多对乡村的热情想要挥洒,有很多的创意想要落地,有很多的文化服务想要送到基层。“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这是邵慧在本子上写下的自勉。 (采访报道组:钟奕 李雪芹 陈福良)